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一、分布与危害
小麦矮腥黑穗病最初发生在美洲、欧洲和西亚地区( Purdy,1963)。目前,小麦矮腥黑穗病在各大洲及国家的分布如下(杨岩等,1999)。
南美洲:阿根廷、乌拉圭;大洋洲:新西兰、澳大利亚;非洲: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欧洲:乌克兰、奥地利、瑞典、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罗马尼亚、瑞士、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卢森堡、波兰、西班牙、俄罗斯、(前)南斯拉夫、法国、丹麦、克罗地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比利时;北美洲:加拿大、美国,亚洲:伊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日本等。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国际检疫性病害(Hoffmann,1982),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极难防治的检疫性病害之一。小麦矮腥黑穗病207年被列入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27号检疫性有害生物。
小麦矮腥黑粉菌除侵染小麦外,还能侵染大麦属、黑麦属及燕麦草属等18个属地70多种不本科植物(王圆,1997)。感病植株矮化,多分蘖,通常发病率约等于产量损失率( Gates,1996)。流行年份引起的产量损失一般为20%~50%,严重时可达75%~90%,甚至绝产( Hoffmann,1982; Trione et al,1989)。小麦矮腥黑穗病除导致产量方面的损失外,还严重影响面粉的品质,由于病菌孢子中含有三甲胺,导致未经有效处理的病麦加工的面粉带有腥臭味。
二、症状
小麦矮腥黑穗病典型症状是:感病植株比健壮植株矮25%~66%,病株叶上有枯黄色条状病斑;分蘖较多,比正常植株多1倍以上;病穗的小花增多、紧密,病穗偏宽偏大。各发育阶段的具体症状如下。
1. 苗期症状
受侵染的植株产生异常大量的矮化分蘖。健株分蘖2~4个,病株4~10个,甚至可多达20~40个分蘖。叶片产生褪绿斑纹。褪绿斑纹及矮化多 蘖的症状因病害严重程度和环境条件而有所差异。
2. 抽穗、扬花期症状
1>受侵染小花的未成熟子房呈深绿色。随着子房生长,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由内向外展开,直到子房壁内部几乎所有的寄主组织都被消耗殆尽。
2>病株矮化、小花增多。感病植株的高度仅为健康植株的1/4~2/3,在重病田常可见到健穗在上面,病穗在下面,这就是典型的“二层楼”现象(陈万权和周益林,2005)。健穗每小穗的小花一般为35个,病穗小花增至5~7个,从而导致病穗宽大、紧密。
3. 成熟期症状
1>发育完全的孢子团一般呈籽粒状,但比正常籽粒圆大,使内外秤张开,有芒品种芒外张,形成病穗的典型特征。成熟孢子团(菌瘿)几乎全部由冬孢子组成并被子房壁包被。
2>孢子团散发出由三甲胺引起的强烈的鱼腥气味。
3>成熟病粒近球形,坚硬不易压碎,破碎后成块状。在小麦生长后期,若雨水多,病粒可涨破,孢子外溢,干燥后形成不规则的硬块。
三、防治技术
1. 植物检疫
严格执行进口小麦以及原粮的检验检疫制度,带菌进口小麦或原粮应进行加工灭菌处理。
2. 化学防治
苯醚甲环唑有效成分0.12g/kg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 种植抗病品种
Blizzard、 Carlisle和 Tarso等品种是小麦矮腥黑穗病的抗病品种。
4. 栽培措施
重病地应实施轮作或改种春小麦,冬小麦的适当晚播也可减轻病情。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