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1907年,一位来自奥地利的青年在得知自己申请维也纳艺术学院未果后,只得悻然离去,这位“落榜美术生”,正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
同样是1907年,另一位青年则成功考入了维也纳艺术学院。这位“成功美术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奥地利表现主义先驱埃贡·席勒。
席勒自画像,色彩具有浓厚的表现主义风格
或许希特勒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数次拒绝的经历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埃贡·席勒在表现主义上的成就也为人敬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看似毫无交集的奥地利青年,竟是求学道路上的“同届生”:落榜的希特勒被迫放弃艺术道路,在迷茫和落魄中越发疯狂;上榜的席勒在维也纳艺术学院迸发天才般的艺术才华,却又在一战中如流星陨落。艺术天才与战争疯子在这里转折,艺术与战争戏剧性地交汇在一起。
纵观艺术史,战争总是对艺术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或者说,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反映方式,艺术史,本就是一部瑰丽的人类文明史。本文试通过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简析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从艺术视角看待战争,从战争视角解读艺术。
席勒作品,生动的神态和细腻的感情是席勒肖像画的显著特征
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者,埃贡·席勒对奥地利乃至德国表现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席勒的艺术道路与表现主义密不可分,了解席勒,就是了解表现主义美术。
但何谓“表现”?如果说,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目的是去描摹和“呈现”事物的样貌,那么,兴起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则致力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区别于古典主义的客观“呈现”,现代艺术则侧重于主观“表现”。表现主义并不追求对物质世界的写实和描摹,而致力于对人内心思想感情进行最直接的映射。
古典主义和表现主义绘画的鲜明对比,古典主义绘画追求精准的形体和庄严的主题,而表现主义绘画几乎完全摈弃了这些特点
扭曲变形的街道,奇异阴暗的色彩,夸张苍白的人体……不论是在桥边抒发《呐喊》的蒙克,还是带有强烈哥特色彩的“桥社”,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基调总是阴暗的、消沉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想要用画笔展现的思想感情也往往是带有强烈且冷酷的负面感情色彩。
蒙克《呐喊》,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将艺术家内心的痛苦与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如此荒诞而消极的欧洲表现主义绘画能够出现并引领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主流,而它又是如何影响整个艺术界的呢?
这与彼时欧洲的战争息息相关。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正是对一个时代人文风貌与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而战云密布的二十世纪无疑是二者结合得最激烈,也最为颠覆性的时期。
基希纳《街道》,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品,变形的造型和鲜明地色彩体现出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从来没有一场战争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般深刻而彻底的改变社会,正如从来没有一个艺术流派像现代主义艺术般彻底地改变了传统艺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被逐渐割裂,工业化对人的制约和压抑加重,社会俨然变成了一个规训与异化的场所。
工业化与科技进步带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索姆河谷高效的屠杀机器。彼时的欧洲社会动荡不堪,几乎一整代人毫无意义地消亡在战壕、毒气与西班牙流感中。经济凋敝,政治割裂,人类文明第一次被自身科技酿就的恶果反噬到如此田地。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埃米尔·诺尔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物质世界的影响已然如此,对精神世界的破坏更是毁灭性的。这种破坏在艺术界被尤为敏感地展现出来。欧洲新一代的艺术家们开始怀疑整个世界,并逐渐走向绝望。
欧洲传统艺术观念中的圣洁、博爱、人道等理想主义观念在战争中灰飞烟灭,人们在世界观重构的阵痛中陷入迷茫和沉思,乃至虚无。这时的艺术风格则必然是消极的、颓废的;是绝望的、痛苦的。人们怀疑和否定过往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这种迷茫和解构也逐渐构建起了全新的意识形态。
可以说,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是一种社会文化危机和人们精神危机的反映。艺术家们用画笔大胆地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迷茫,不遗余力地将情绪诉诸艺术,力图从混沌迷茫的现实中脱身出来,追求精神的解脱。
席勒作品
随着这种思潮的壮大与表现主义的发展,1916年,一场彻底反战的前卫艺术浪潮——达达主义,再次洗刷了欧洲艺术界。达达主义或许没有明确的概念,但达达主义运动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构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杜尚的小便池在集体记忆中俨然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代名词。
杜尚《泉》,达达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对古典艺术形式的反叛可见一斑
从概念上来说,达达主义运动是一场反战的、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但是,这并不代表达达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主张或学说,它是一种对待一切的反叛态度——“至于达达,它闻起来什么都不是,它是虚无,虚无,虚无。”它是一种重构的人生观——"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
如果说,表现主义是一次自发性的感情宣泄与艺术层面的创新,那么达达主义运动更像一次蓄意的颠覆,一场盛大的反叛。构成这场艺术运动的内核不是艺术,恰恰是走向极端的“反艺术”。达达主义者们在表现主义和先锋派艺术的基础上,用虚无和叛逆的态度面对一切,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马克斯·恩斯特《波兰骑士》,达达主义代表作,或许不被理解才是达达主义艺术家们的目的
这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者们与过往所有的艺术针锋相对,抗拒一切约定俗成的艺术范式。他们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用非理智的、戏谑的态度面对一战后满目疮痍的世界,用激进的方式重演一战带来的精神空虚,是对战争与混乱的一场另类的反抗。达达主义作品展现出一种与传统艺术的断然决裂,尽管以审美的视角来看很难理解此类艺术风格,但是它们却无疑是那个时代精神空虚最生动的写照。
与此同时,达达主义艺术家们为了反对一切而创造的作品也具备了某种独特的艺术意义。他们抽象的绘画语言抒发着空虚的呐喊,一战带来的文化危机与达达主义运动将一战后先锋派艺术运动推向高潮,是战争影响艺术最极端和直观的体现。
由达达主义艺术家开创的独特拼贴画风格“照片蒙太奇”,后世拼贴艺术广泛受其影响
诚然,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崇尚新古典主义的“落榜美术生”阿道夫·希特勒在夺取了政权后,便开始了对文艺界的疯狂清算。一切现代主义艺术都被视作是颓废的、堕落的,与第三帝国激进的民族主义和所谓的“雅利安”文化不符的。
纳粹的警察机器在全德国寻找、销毁现代艺术作品,驱逐现代主义艺术家。1937年,纳粹党甚至将这些收集来的现代艺术作品组建了一次特殊的“堕落艺术展”来嘲弄和羞辱整个艺术界。在纳粹的恐怖统治下,大量的艺术家流离失所,大批的艺术作品遭到销毁。
奥托·迪克斯《七宗罪》,死神身前的侏儒很明显是在讽刺希特勒,这幅画被视作“堕落艺术”封存
在此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将世界格局再次翻天覆地。但是,威权的重压和二战的残酷并没有打倒现代艺术家们的创作热,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创作和发声的欲望。二战后,各类艺术思潮百花齐放,艺术的广度和宽度再次得到了扩大,并且朝着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在经历了早期表现主义和先锋派艺术的探索后,二战后刚刚焕然一新的国际格局无疑给了艺术家们一张空白的画布。这时的艺术家们不再迷茫,他们以笔为剑,通过艺术来表现明确的思维和态度,通过艺术来影响现实世界。
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在被纳粹军官询问这是否是他的作品时,毕加索回答道“不,这是你们的作品”
艺术,已然完全成为了主动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二战后工业化和商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建设未来再次充满信心。五十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思潮如实地反映出二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波普艺术的浪潮第一次使束之高阁的艺术通过工业化的大量生产与复制走向大众艺术的“寻常百姓家”,装置艺术更是创造性地接纳工业化的产物,将艺术的维度彻底扩展到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安迪·沃霍尔经典的梦露头像,波普艺术是将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融合的一次实践
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始终摆脱不了战争与动乱的阴霾底色,但战争与动乱同样也促进了艺术思潮的勃发和艺术家精神的解放。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当一个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受到了压迫,他就会在幻想中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尽管艺术家们的具体思想并不一致,但是他们都力图以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精神与社会意识形态。他们大多呼吁注重人的精神存在和现世的追求,呼吁对个人意志的解放。在空虚混乱的世界观中,人们在存在主义标榜个人生活与自由构建的精神世界中寻求慰藉。从表现主义到达达主义,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艺术流派主要呈现出了两种革新式的艺术思想:
达达主义拼贴作品
首先是“心灵的发现”。在战争的冲击下,人们逐渐厌倦了诉诸感官的物质世界,而将艺术的职能转向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有人说,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并不是地理大发现或物理学公式,而是对自己心灵的发现。后人不过是在享用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一次性成果,然而心灵的“发现”是永久的和充满活力的。
这种发现不仅仅存于尼采或弗洛伊德的著述里,而且持续性地存在于整个现代主义运动之中。每一件揭示心灵的艺术作品,每一次探索生命意义的艺术实践,都是崭新的和生动的。这种精神的注入赋予了几个世纪来摆在画架上的艺术焕发了全新的活力与生机,为现代主义绘画指明了方向。
第二点在于破除学院派艺术的“自治”,即打破“为艺术而艺术”的思维。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展了参与政治的空间,不同阶层参与政治的意识和意愿不断增强,或出身资产阶级、或是无政府主义同情者的艺术家们越发认识到破除“为了艺术而艺术”的重要性,致力于将艺术融入现实实践中去。
他们将政治意识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号召通过手中画笔影响政治,影响社会,使艺术走下闭塞的画坛而真正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艺术作为政治的宣传工具在今天来看稀松平常,但是在当时,这无疑是革新式的。
现代主义先驱们大胆打破了画布的“第四面墙”,艺术家们不再是为统治阶级而服务的画匠,他们具有了教化社会审美、为生活提供不同审美角度的社会使命。尽管先驱者们的艺术作品因其晦涩和抽象性没有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商业美术最终融入了大众文化,艺术成为现代社会触手可得的果实。
草间弥生的南瓜,如今在城市的各处都有公共艺术和装置艺术的踪迹。装置艺术的兴起是现代艺术走进大众视野的重要表现
现代艺术植根于冷酷的战争与工业革命,却在钢铁和机器翻耕过的破碎土壤中开出了人文主义新的蓓蕾。现代主义艺术在艺术史中却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也是战争如何影响艺术最直观的反映。在这段战火与艺术交融的历史中,可以窥见工业化时代人们对愈发陌生社会的思考与疏离,体现战后人们的战栗和无助的恐惧,以及在压抑中勃发的各类思潮。
从微观来看,现代主义艺术是一个表达个人思想、抒发感情、寻找自我并重构自我的过程;而从宏观角度,这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在大发展与大危机中不断解构,又从虚无和希望中重新构建的曲折历程。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危机是一次对过往的破坏,但是,正如巴枯宁所言“破坏意味着创造”,二十世纪也是人们第一次遵从自己的精神重构世界观的过程。现代主义是勇敢的,艺术家们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这种精神重构过程的先驱和中坚力量。现代艺术史不仅是一部战争史、文明史,更是世界观幻灭与重构的见证者,人类创造性的灵魂和勇气的一曲另类的赞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