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锤头双髻鲨,学名:Sphyrna zygaena (Linnaeus,1758),双髻鲨科双髻鲨属的一种鲨鱼。主要栖息在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以及近海沿岸。肉食性,以其他软骨鱼类、硬骨鱼类及头足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为食。IUCN将其列为——易危(VU)。
体延长,侧扁而粗壮。头前部平扁,两侧特别扩展,形成很宽的鎚状突出,状似广阔之丫髻状。吻部短而宽,前缘呈波浪状,中央区不凹入,两侧则明显凹入。眼小,圆形,瞬膜发达。前鼻沟发育完全,位于鼻孔前方内侧。口裂大,弧形;上下颌齿同型,侧扁三角形,齿头倾斜,边缘平滑或具细弱锯齿,不具小齿尖。喷水孔缺如。第一背鳍高大,前缘略倾斜,镰刀形,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第二背鳍小而低,起点于臀鳍起点後方;腹鳍近方形,后缘稍凹入;臀鳍略小于第二背鳍;胸鳍中大,后缘略凹入;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体背棕色,腹部白色。胸鳍、尾鳍下叶前部、尾鳍上部尖端具黑斑;背鳍上部具黑缘。
体延长,稍侧扁,亚圆筒形。头平扁,两侧扩展,形成鎚状突出;头长约为全长的2/9(幼体)至1/5。尾侧扁,中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方具一凹洼,下方的凹洼不显著或几消失。头侧突出的外缘圆凸,后缘斜直,在幼体外缘长比后缘宽为大,在中大者外缘与后缘约相等,在成体后缘宽比外缘长为大,后缘与头侧纵轴不成直角。
吻很短而宽,前缘广弧形,波曲,正中圆凸,里侧对着头侧突出后缘的里角处浅凹,外侧在鼻孔上方处深凹。吻软骨端部中央无圆孔。眼圆形,瞬膜发达。位于头侧突出的侧面前部,与鼻孔的距离比眼径为小。鼻孔平扁,位于吻端,靠近外侧;外鼻沟短,位于入水孔上方,伸达头侧突出上角,里鼻沟颇长,几伸达里侧浅凹处,深度向里渐浅;鼻孔里侧在出水孔上方有个三角形风斗状突起。口弧形,口宽大于口前吻长,口长等于或稍大于口宽的1/2,口隅约与头侧突出的后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唇褶很短小,上唇褶几消失。上颌齿侧扁,三角形,齿头外斜,边缘光滑或具细弱锯齿,里缘圆凸,外缘深凹,两行在使用;正中1齿,每侧各14齿,正中齿与第一齿细小直尖。下颌齿与上颌齿相似但较狭小,齿数相同,两行在使用。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前4个大小与距离约相同,最后1个较狭小,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壳形,具5棘突5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前缘稍倾斜,起点约与胸鳍里缘中部相对,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距腹鳍起点垂直线颇远;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基底后半部相对,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较远。尾鳍宽长,约等于全长的2/7,尾椎轴上翘,上叶位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突出。臀鳍比第二背鳍大,距尾基比距腹鳍基底稍近,外角尖突,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未伸达第二背鳍下角后端垂直线。腹鳍比臀鳍稍大,近方形,距第一背鳍与距第二背鳍约相等,外角钝圆,后缘斜直或微凹,里角钝圆微突。胸鳍中大,后缘凹入,外角和里角钝圆微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半部。
体灰褐色,腹面浅白色;背鳍、尾鳍、胸鳍边缘和鳍端暗褐色;臀鳍、腹鳍浅色,外角暗褐色。
锤头双髻鲨主要栖息在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以及近海沿岸,广泛分布在世界温、热带水域,是暖水性大型鲨鱼。
夏季时,聚集成大群洄游至北方水域。肉食性,以其他软骨鱼类、硬骨鱼类及头足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为食。具有攻击性,对人类具有潜在危险性。
最大体长能到3米,重110公斤。
锤头双髻鲨胎生,有卵黄囊胎盘,每胎29-37尾幼鲨,刚出生的幼鲨体长可达50-60公分,雄成鱼长210-240 cm;雌成鱼长304 cm,最长约370-400 cm。雌体长达2.5 m以上始性成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