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1、目的不同 虽然铺垫和伏笔都是写作的技法,而且都讲究一个行文的前后呼应,但究其根本,它们的目的不同。 【铺垫】铺垫是前面有具体交代,并打好基础,以便后面的高潮。 】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1、目的不同
虽然铺垫和伏笔都是写作的技法,而且都讲究一个行文的前后呼应,但究其根本,它们的目的不同。
【铺垫】铺垫是前面有具体交代,并打好基础,以便后面的高潮。
【伏笔】伏笔是埋下一个关键,设下包袱,后面根据需要抖开包袱。
例子:在武侠小说中,如果写:一个武林高手带着一孩子隐居山林。
之后介绍这孩子跟着高手在山林中学武,而且很刻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话,这就是铺垫,为后面十八年后孩子成为高手出世做铺垫。
之后不多介绍的话,这一般就是伏笔,十八年后这孩子可能成一代高手,也可能不会武功,根据具体需要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
2、技法不同
【铺垫】铺垫一般用在文章开头,与后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并且前面的主题思想较浅,而后面较深。
【伏笔】伏笔一般用在文章中间,是说一件与后面内容无关紧要的事,而这件事当时不起眼,但在后面突然出现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小结:一般写作文,用好铺垫就好,伏笔很少用到,如果是写小说,铺垫不可少,但想要小说更好看,更引人入胜,伏笔不能少。关于铺垫和伏笔的区别,世界君就介绍到这了,这两个写作技巧作用很大,大家可以试着用用看哦~
作铺垫还是做铺垫
是“作铺垫”。
这个“作”有当成、作为之意;而“做”没有,所以应是“作铺垫”。
而且“做”属于比较直接,铺垫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更加抽象,所以用“作”更加贴近词义。
扩展资料:铺垫的作用
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
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感动。“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
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
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
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