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1970-01-01 08:00:00,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诚如西安人早点喜欢吃肉丸胡辣汤、炸菜盒一样,渭南人最喜欢吃稀饭、豆腐脑和包子了。尤其是包子,皮薄馅多,味美醇香,吃起来又极为方便,男女老幼百吃不厌。自清末以来,咱们渭南独特的风味小吃——时辰包子就誉满关中,多少年来,外地人来渭南品尝后赞不绝口,返乡总少不了要带一些回去与家人共享。时辰包子简直就是渭南小吃的代名词。
包子因馅不同,分为素包子和荤包子两种。蒸包子时,一笼必须荤素搭配。在荤包子中,除过大肉包子,人们习惯称那形若僧冠,表皮雪白,底色金黄的大油包子为时辰包子。它素有馥郁鲜爽、口味浓香、肥而不腻等特色,令人垂涎欲滴。时辰包子在秦馔中享有盛名,堪称渭南一绝。
时辰包子又被称为渭南包子、八味包子、“十里香包子”。为什么要叫时辰包子?据《渭南县志》记载:这种包子始于清乾隆年间,因质量不稳,时有时无。到了光绪年间,城内张儒坤的包子,因味道香醇而远近闻名,长期供不应求。有时还排队散号,每每时辰一过,包子便买不到手。时间长了,人们就给它加了“时辰”二字。又因包子黎明出笼,早晨即一卖而空,于是,人们便将“时辰包子”写为“时晨包子”。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德本、王德合兄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配方,在技术操作和风味特色上都超过了张儒坤,王氏兄弟被人们称为“包子王”、 “气死坤”。
除此之外,关于时辰包子的来历,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据记载:清朝时,离渭南城三十里地的一个村里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早早地就去世了,只有年逾七旬的女主人及其儿子、媳妇艰苦度日。虽然生活窘迫,但母慈子孝媳贤,苦日子依然过得有滋有味。有一天,老太太突染疾病,躺在床上不思茶饭。小两口不分昼夜尽心服侍,但变着花样所做的饭菜还是不能引起母亲的食欲。一天晚上,小两口再三询问才得知,母亲想吃城里的包子。第二天吃过早饭,儿子就起身进城,谁知走到包子铺时已经午时,店门早就关了。第三天,天才麻麻亮,儿子就上路了,谁知待他赶在巳时走到包子铺前时,最后一笼包子又刚刚卖完。儿子非常伤心,次日待公鸡刚叫头遍,他就连忙起身赶路,一路连走带跑,直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一次功夫不负孝心人,走到正当辰时,包子刚刚下笼。他连忙买了十个。他难耐心中的无比激动,就买了一张红纸,借店家的笔墨写了一首小诗贴在包子铺门口:“城里包子香又香,想买包子敬老娘。午时巳时都错过,正当辰时才赶上。”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家的包子称为“时辰包子”。
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时辰包子可不是随便就能吃得到的,它可是个稀罕物。记得小时候,只有当爷爷的农村朋友来家里做客时,大家才能享受到如此美味。每年到了农闲时节,爷爷的那些农村朋友或到城里售购东西,或来找事做,爷爷生性豪爽,乐善好施,所以我们家就成了他们在城里的落脚点。往往是一大早他们前脚刚到,爷爷就连忙吩咐奶奶在炉子上熬上一壶黑砖茶,他自己拿起笼布忙不迭地到附近的非常有名的饭店——豫顺楼去买时辰包子。不一会,隐隐约约的香味就越飘越近了,不用看,准是爷爷回来了。打开笼布,摆上竹馍盘,雪白的罐罐帽状的包子冒着腾腾的热气,浓郁的香味顿时在房子里弥漫开来。掰开一看,一块块小小的猪油丁晶莹透亮,油汪汪的,香极了。但是我一直不喜欢吃这些油腻东西的,只是在一旁笑看他们盯着包子的兴奋眼神和故作客气的推让。爷爷自己舍不得吃,每次总要特意留下一个递给我,我只是看着摇摇头,羡煞了门外的小伙伴们。后来,我经不起他们在背后撺掇,每次都是拿起包子就往外走,出门后,我只吃包子皮,掏出来的包子馅早被他们一抢而空了。
其实烤时辰包子那才叫香呢,铁撑子架在炉火上,包子慢慢地温热,里面的油不停地往外渗,滴在火焰上吱吱地响。表皮焦黄酥脆,里面浓香扑鼻,吃罢再喝上几杯酽茶,咂咂嘴,好似活神仙……
渭南时辰包子从选料到制作是非常严格,甚至有些苛刻的。包子皮是用精白面粉发酵而成,同一般蒸馒头一样,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调整和面的水温和酵面的用量。最关键的是做馅了。先要把猪板油(一定不能用花油)外边的筋膜撕掉,切成黄豆般大小的丁,一边切一边拌上事先炒熟的面粉(千万不能用生面粉,这样就会发黏,不松软),再按一定比例拌上韩城特产大红袍花椒、小茴香、大茴香、丁香等八九种调味品制作的调料(所以也叫“八味包子”)。搅拌均匀后腌上一晚上,第二天再加上葱末、清油和炒熟的面粉,搅拌均匀,包子馅就成了。包包子时,将醒好的面团搓成条,揪成剂子,擀成圆片,包入油馅,提成“僧帽”形,放在涂有菜籽油的蒸笼上。不一会,一笼皮面白细筋软,馅油润不腻,油渗包底呈金黄,油而不腻,鲜香味美的时辰包子就摆上了桌。人们都说吃一顿时辰包子能走十里路,口齿依然留香,所以它又被称为“十里香包子”。“白面细皮僧帽状,油渗包皮呈金黄。香飘招徕行人步,油而不腻味道长”,就是人们对久负盛名的渭南时辰包子的由衷赞叹。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渐渐钟爱起各种素菜包子了。现在只有一些老年人、男士和重体力劳动者,依然垂青时辰包子,爱美的女士和孩子们已经很少品尝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