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前四史史,是中国古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中前面四部史书,包括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时间起于黄帝时期(约前2550年),止于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六年(280年)灭亡吴国。全部以司马迁开创的本纪、志和记传等体例编写,前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记载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事情,堪称是一部中国人的古代史诗。
《史记》
《史记》由西汉司马迁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总共一百三十卷。从上古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由于中国上古的历史悠久,从黄帝到周代初期的历史记载较为简略,不过司马迁还是较为清晰和准确的记载主要历史史实和沿革。自春秋至汉武帝的历史越来越详细可考,尤其是秦末至汉朝初期的历史为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
《汉书》
《汉书》由东汉班固著,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在班固写作《汉书》初期,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后来由于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了《汉书》的价值后,汉明帝释放了班固,并要求其继续写下去。经过了这番波折,使得《汉书》有当权者的影响,从司马迁的个人修史到班固的官方介入修史的这一变化,反映了统治集团对于史学的重视,也是统治集团对于思想政治文化控制力度不断加大的体现。
《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后汉书》
《后汉书》由南朝·宋范晔著,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后汉书》中对大部分人物的褒与贬,有一个正统儒家思想的标准:有利于社稷安定、国计民生的忠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贬责。这正是儒家思想深入知识分子的体现。范晔的《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全书包括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的历史史实,起于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 (220年),止于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280年)。
《三国志》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与《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有较多差异。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也是基于历史材料的缺乏所导致的。《三国志》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关键人物记载史料不足的缺点。
《三国志》成书后就受人推崇,人们赞誉它“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由此可见陈寿《三国志》的史学地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