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紫荆的植物学特征繁育技术及栽培管理
1 植物学特征
紫荆庭园绿地栽植,株高多为3~5m。树皮少小时光滑,暗灰色,老大粗糙而开裂。单叶互生,心脏形至圆形,先端突尖,长6~10cm,质薄而柔软,表面光滑,全缘,叶脉掌状5出,叶柄红褐色。紫荆的特点是花多着生于1 年生枝的基部和2 年生以上的整条老枝上,成簇开花,花冠似蝶形,紫红色,早春先叶开放,花期约15 天。果为荚果、扁平,9~10月成熟时由紫褐色变成褐色,可宿存至翌年春季。栽培品种有白花紫荆,花冠白色,花萼绿色。同属植物尚有垂丝紫荆,落叶乔木,高达10m以上。叶近革质,宽卵形,花粉红色,花梗分布于湖北西部、长江三峡一带。巨紫荆,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灰黑色,微纵裂,叶近圆形;4 月先叶开花,淡紫红色,7~14 朵簇生或着生于一极短的花梗上。黄山紫荆,灌木或小乔木,高约6m。叶革质,卵圆形或肾形,先端钝或急尖;先叶开花,花簇生,荚果厚革质,10月成熟。
2 生长习性与分布
紫荆原产我国中部,在陕西秦岭、湖北西部和三峡两岸的山林中有野生分布。在原产地均长成高大的乔木样。性喜光照充足、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冷,也耐酷暑。北起辽宁,南至广州均有栽培。北京地区均可露地安全越冬。耐干早瘠薄,对土壤无特殊要求,在轻盐碱土中也能生长,对氟化氢、二氧化硫、氯气及烟尘的抗性均强。
3 繁殖方法
以播种、扦插、分株、压条繁殖为主,均易成活。
3.1 播种繁殖
大量育苗时均行播种繁殖。10月采种后贮藏至翌春3 月下旬~4 月上旬,先用60~70℃温水浸泡至水温降至常温,然后放入清洁的冷水中浸泡4~5天,每天换水1 次,待种子充分膨胀后用纱布包好,放在15~20℃的室内催芽。每天用与室温相近的清水淘洗1次,见种子萌动时条播,约2周出苗。幼苗越冬需埋土防寒。培养2 年即可出圃。
3.2 扦插繁殖
以1、2 年生健壮枝条作插穗,长10cm 左右,下口要斜剪,上口要平整,如用生根剂浸泡后生根效果更好,于春夏之交时节进行,将枝条上的小花去除,插于河沙或蛭石中生根快,注意保温保湿,最好用塑料薄膜覆盖,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初次要浇透水,以后要根据基质的干湿度合理浇水。温度偏高时要通风降温,湿度低时要喷水,当然扦插环境要以半阴为宜,不能全阳或全阴,否则不利于生根。
4 栽培管理
新株定植宜施入适量基肥。早春天旱需浇2~3次返青水。花后补充1 次液肥。夏季要对侧枝进行摘心整形,使株姿长得更加紧凑浑圆。紫荆是在2年生以上的老枝上开花,故不可疏剪老枝。3年生以上植株越冬可不再壅土防寒,但应充分冬灌,以防根系损伤。
5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5.1 紫荆枯梢病
5.1.1 症状。感病的植株先从枝条尖端的叶片枯黄脱落开始,在一丛苗木中,先有1~2 枝枯黄,随后全株枯黄死亡。感病植株茎部皮下木质部表面有黄褐色纵条纹,横切则在髓部与皮层间有黄褐色轮状坏死斑。
5.1.2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一种镰刀菌,病茵在病株残体上及土壤里越冬。翌年6~7月,病菌从根侵入,顺根、茎维管束往上蔓延,达到树木顶端,病茵能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使叶片枯黄脱落。
5.2 紫荆角斑病
5.2.1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扩展后,互相融合成大斑。感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导致叶片枯死,脱落。
5.2.2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尾孢属一种真菌,一般7~9 月发生,下部叶先感病,逐渐向上蔓延,植株生长不良。多雨季节发病重,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5.2.3 防治方法。①秋季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翌年浸染源。②发病时喷50%多菌灵700~1000 倍液、70%代森锰锌800~1000 倍液,10 天喷1 次,连喷3~4次,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