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下设郡县制度,由中央直接掌控,由此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时代。在此之后各个王朝都能看到这种制度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朝作为开创者,不应该历经二世而亡,因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全国,以免让政权发生变更,但是秦朝为什么最终还是没能避免走向灭亡呢?
不得民心,漠视人民疾苦
1.苛政猛于虎
秦国在战国时代能够脱颖而出,做到统一天下,很大原因得益于商鞅,这个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如此杰出的人物起初并不受重视,于是他周游各国想要找到识才之人,最终秦孝公重用了他。
商鞅是一个重法轻儒的人,到秦国之后他积极主张变法,强调法治的作用,主张只有变法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为了让民众更加相信他的变法决心和执法力度,商鞅还立木为信,在城门口放置了一块高三尺的木头,说谁能将其搬走就给予五十两银子,有一人将信将疑的搬了,商鞅立即给予他五十两银子,自此之后秦朝上下无不信服。
事实证明,秦国变法之后国力确实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最终统一天下。但是自此之后,法家的思想对秦国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在统一天下之后,他们仍然是遵循古法,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战国时期,这种思想可以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但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儒家的思想更适合于治理国家,但是由于这种影响,秦国依旧奉行法治为先的思想,政令越来越苛刻。
《史记》中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吴广的起义也是由于秦朝的苛政,只是晚到,但是依据秦朝律例便是死刑,就算他们现在拼命赶路到达目的地,也逃不过一死,如果起义推翻暴政的话,他们还有可能活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聪明人都会选择起义,最起码还有一线生机,自此之后人民的反秦热情开始高涨。
所以说秦朝政权的瓦解,和他们的苛政有很大的关系,即使他们镇压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后面还会有其他的人反抗。国家没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变更政法律令,最终结果只能是走向灭亡。
2.赋役严重,人民不堪重负
秦朝的赋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国家在战争结束之后,都会奖励士兵、减轻赋税徭役等能够修养生息的政策。比如接替秦朝的汉朝,在建朝之后就提出:"以有功劳行田宅"、"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等政策,唐朝也很重视这个问题,唐太宗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都说明了他们都很重视百姓的感受。
世人皆知民为国之本,只有稳定了人民才能稳固政权,才能让自己的国家长久不衰,因此在国家的政策建立上都是以减轻百姓负担为主的,秦朝却反其道而行,在各个方面进行剥削劳苦大众,尤其是在劳役民众方面。
秦国在统一天下后,没有采取修养生息之策,反而劳役民众,加重赋税,劳民伤财。
《史记》中曾记载:"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人民在经历过战争之后,并没有享受到战后的安宁,反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劳役赋税,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战争之后,秦朝并没有减轻赋役,甚至反其道而行,让这片已经满目苍夷的土地雪上加霜,人民的生活的更加穷困潦倒,沉重的赋税徭役,让百姓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面对生活的重压,他们只能自行消化,久而久之,百姓们不得不奋起反抗,向这个腐朽的王朝表达自己的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抗,最终导致了这个政权的覆灭。
统治阶级内部混乱
1.专制且昏庸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有着胜利者的优越感。
《过秦论》中记载:"秦王怀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从建国之初,秦朝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覆灭做"准备"了,亲近小人远离忠臣,专制独行唯我独尊,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总是不遗余力地向众人展示自己开始走向腐败之路,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不听忠臣之言,在经济上剥削人民,征收赋税,加重人民负担,在文化上独尊法家,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更是达到了极致。
休养生息本是秦统一以后的当务之急。秦始皇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肆无忌惮滥用民力,到了秦二世总该认清一下现实,看一下现在的天下大势吧!但是秦二世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现在的处境,依旧我行我素,比他的父亲更甚。
秦二世在登基之前,伙同赵高捏造罪名赐死蒙恬,其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能够登上帝位,并没有考虑蒙恬对于稳固江山的作用,蒙恬将军手握重兵在被赐死的那一刻也从未有过反心,发出:"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的感叹!宁可被杀,也不会造反,以死表达自己的忠诚,如此忠义之士依旧被赐死,可见其他忠勇之士的下场,如此王朝怎能不走向覆灭。
2.外无强兵,内无可用之人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战败国难免会有反抗,尤其是一些王公贵族,肯定内心不满进行反扑,再之秦王朝本身就不得民心,真正内心效忠臣服与秦王朝的并不多,当真的有大规模的起义时,以现在秦王朝的实力已不足以抵挡反抗,结果可想而知。
秦朝的军队也已经没有了当年一统天下时的英勇无敌,将士们更多的是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懑,自己在外征战,家中父母妻儿还得受秦王朝的剥削,本以为一统天下之后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哪知是另一个深渊的到来,自己在外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
朝中的可用忠臣也所剩无几,朝外将士也不再有当年之勇,穷苦百姓想到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摆脱现在的处境,哪里会想去保卫这样的一个国家呢,现在的秦王朝是处在内外交困之中,外无强兵,内无可用之人,但是秦二世并没有察觉到,只是想着去镇压这些反对势力,强制人民服军役,兵士们去了一波又一波,但是依旧没有抵挡住反抗势力的步伐。
在这种情景下,秦朝如果还能抵御强敌,做到巩固政权,也只能是强弩之末,支撑不了多长时间,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秦二世如果还是没意识到问题的根源,那么秦王朝之只能走向末路,没有一个不将人民当回事的王朝能够长久的走下去的。
秦朝的覆灭有很多原因,上述的所述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说战争时期就积累的一些不得民心的政策。秦朝走的是侵略路线,一旦攻下城池,就会让城中百姓迁徙,迁秦民居住,这就引得迁徙之人的不满,像后起之秀刘邦、项羽等就是其中迁徙之人。
随着秦朝攻略的地方越多,不满的人也就越多,那想要反他的人也会越多。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秦始皇走得太匆忙了,没有来得及交代身后事。
秦始皇还有一个儿子叫扶苏,是个比秦二世有才能的人,本来应该是皇位的继承者,但是秦始皇没来及将皇位传给他就撒手人寰了,秦二世为了自己能够当政,就伙同赵高假传圣旨赐死扶苏,让政权落到了自己的手里,可想而知,让秦二世这样的一个人继承了皇位,秦国不走向灭亡也不太可能,最终秦朝在秦二世的带领下走向了灭亡。
总结
秦朝历经二世而亡,从上述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是会有一些相同点的,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得民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得不反,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与当朝者有关,听信谗言,亲小人而远忠臣,朝廷自上而下的腐败,在国家治理上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理之法,更没有将百姓放在重要位置,只是想要一味的维护自己的政权,奴役百姓,秦朝亦是如此。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迅速瓦解是历史的必然,推翻只是早和晚的事情,秦朝从创立之初就已经显露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理之法,只能走向灭亡。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后代一直在加强啊,到清代到了顶峰了啊!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而告结束
参考文献:
《史记》
《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
《过秦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