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八仙戏主要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村,既是临淄独有的剧种,也是全国范围内较为古老和稀有戏种。2016年,八仙戏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仙戏自明末清初传入临淄境内,流传在皇城镇五路口一带,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八仙戏的伴奏乐器是笛子、笙和唢呐等吹奏乐器,婉转悠扬,舒缓大气,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八仙戏的渊源当地传说不一,有的说五路口原叫羊羔庄时,由山西发来一名配军,来人带御赐小勺一把,可以在集市上粜粮人的粮袋里,任挖一勺粮食,糊口度日。温饱之余,常演唱消遣。群众听来悦耳,请他教唱,传下了此戏;有人说此戏是一个天津人传授,与那个配军无关;还有人说,清朝年代,一帮江苏举子进京科考路过此地,在街头“搬板凳”(摆地摊),笙笛伴奏演唱,人称“高腔”。群众喜爱,请他们传教,学下了此戏。当时叫不出什么戏,因演出此戏时,惯例先演《八仙庆寿》,群众称之为“唱八仙”,习呼成名,就定名为“八仙戏”了。
五路口村村民于子芳现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八仙戏》手抄本一部,据此可以肯定,此戏传入该村的时间当在同治八年之前。关于该村称羊羔庄的时间,传说相当久远,韩信封齐王时,曾传这一带有“三羊、二马、一羊羔”(三羊指东南羊、西南羊、北羊村,二马指大马岱庄、小马岱庄,羊羔指羊羔庄)。过去该村历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有六天羊羔大会,南到沂蒙,北至黄河岸边,都有人来此交易羊羔。大会期间,有戏剧演出,还有赛马活动。此庄因此得名羊羔庄。清中叶,羊羔大会逐渐败落,取意村西头五路交叉(通往羊口的官道,通青州、无棣、临淄县城的大道),更名五路口村。这里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和贸易集镇,也是商贾、艺人云集之地。这里还有众多寺庵,龙王庙年年香火盛行,也是云游僧、尼落脚之地。是外来艺术形式流传的有利条件。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八仙戏于清中叶传到这里是可靠的。
群众传说八仙戏的来历有三种,但是最为可靠的一种是来自西部地区。不论从剧目上还是从音乐上溯源,八仙戏与“道情”、“渔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流传中受到了柳子戏和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而形成了新的剧种。
八仙戏的剧目,除《赴宴》(又称《八仙庆寿》)、《烧海》、《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贾家庄》、《寻经》较为古老的七部之外,现已知道的传入临淄后新增加的有十三出,即《毒敌山》、《高老庄》、《洪江口》、《双叉岭》、《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阴雾山》、《黄花观》、《刘全进瓜》、《无底洞》、《离中离》等。
八仙戏的一些剧目取材于神话故事,剧中人物有很多是菩萨、真人、精灵、妖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崇佛颂道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八仙戏源远流长,更因受到不同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历经文、俚、僧、俗各阶层人们的加工、丰富、发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有些文词通俗而有文采,俏丽而不失质朴。
八仙戏在当地是从地摊演出或口头说唱发展而搬上舞台的,故没有多少复杂的表演程式。多半是搬上舞台后,艺人们请“灯腔”或京剧艺人给“拉场子”时,吸收的京剧或“灯腔”的表演程式。化妆、服装也多模仿京剧,因而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
八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形式比较原始、简单。流传到五路口村后,随着武打场面的增加,笙笛伴奏之外,又增加了唢呐,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部分锣鼓点。
在2020年12月举行的淄博市首届戏剧曲艺大赛上,八仙戏《白云洞》获得一等奖和网络人气奖,该节目还参加了在昆山举行的全国戏曲百戏展演。
八仙戏在临淄区五路口村流传已近三百年。但因剧目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目前,能够演唱八仙戏的老艺人都在七十岁以上,八仙戏目前面临困难较多,亟待保护和传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