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合评述简称文献综述,这个概念意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认识分析,以求得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科与专题中)在给定时期内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全面的叙述和讨论。文献综述的“综”的含义即归纳“百家”之言,综合进行分析与整理;“述”即通过阅读文献,对文献中作者的不同观点进行相应的叙述和评论[1]。文献综述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列出文章,而是通过辨别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文献进行综合评估。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最重要的是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并进行合理有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新研究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就是为自己的研究铺路。通过文献综述,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题目和相关领域的同行研究到了何种程度,有哪些东西做的还不足,这样才能够发现继续研究的空间。如果前人已有十分完善的研究,继续做下去的价值就有待讨论了。如今在中国的学术界,做自然科学课题申报,首先的必要程序就是查重,要求没有同类的课题出现才可以申报。社会科学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同样的题目,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应该是能够系统地分析评价,然后作出一种研究趋势的预测,从而为自己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根据涉及内容和范围不同,文献综述可以分为综合性综述、专题性综述。综合性综述一般是以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为研究对象,专业性综述一般就某一个论题作为对象。文献综述主要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一分支学科或者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可以反映出有关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最重要的作用是高度浓缩了几十上百篇、上千篇有时甚至是上万篇的相关文献。如何将杂乱无序的同类文献整理好并进行归纳使其条理化和系统化,是一个问题。好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节省时间,而且还非常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为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从现实角度看,以文献综述形式发表的文章,转载率、下载率通常都比较高,因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习惯于先检索是否有类似文献综述。综述性的文章一般会将代表性的人物、代表性的著作或者论文进行介绍,这就为下一步阅读提供了方便。要从成千上万篇文章中选择文献很不容易,一般的研究都会走这种近道,但是只阅读一篇文献综述可能不合适,综述类型的文章需要多参考几篇。一般综述性的研究,还是需要找一找在这方面比较资深的学者的相关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对于研究是很有意义的。科学的文献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可以在查找的过程中扩大相关的知识面。实际上在查找论文的过程里面,所涉及的知识在不断地延展和扩展。如今知网的数据统计做得很好,首先文章下载率有多少、被引用率有多少,都被充分显示了。有的文章下载率和引用率一直都很低,不能说其中绝对没有好文章,但出现概率很小。搜索外文文献比较好的工具是谷歌学术,有时候很古老的文章,都能找到。笔者就在谷歌学术上下载过100年以前的文章。大数据的好处是它能够体现关键词的使用频率,通过这些频率可以了解某一问题的学术关注度,这是很有用的。做学问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工具,只是下载文章效率相对较低。
查找资料本身是科研的第一步,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为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础。通过写作过程,有助于提高对学术概念的归纳分析与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文献工作在国内并不太被重视,但在国外做博士论文,可能光查找文献做综述就需要半年。从收集文献到分析文献,然后再理解选题与文献的关系。我们如今看似注重了田野收集资料,其实也没有注重怎么样去整理资料,归纳分析资料。文献综述的范围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以先易后难,先做小的后做大的。国家重大课题选题,一般都是大工程,会找很多人专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过去笔者做农民工研究的重大课题选题,光负责收集资料的学者就不止一两个。
做文献综述的基本目的,一个是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相关研究的进展、困境。通过阅读了解与所研究的主题相关的研究发展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几乎所有的课题申报,都要对可能遇见的重点、难点作出预测[2]。实际上难点主要是从文献综述的研究中发现,过去的研究遇到的瓶颈在哪里,能够提供给后续研究者思考的路径,有助于为后续的研究找出更有意义的或者更显著的结果;还可以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进行说明,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和研究理念分析的基础;通过对某种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从而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从别人的界定中发现可以改进与批判的方面,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从而发掘出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要学习别人的研究,更要学会批判、批评前人的相关研究。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要发现前人研究的成就,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可以是方法上的问题,可以是工具上的问题,可以是材料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论证过程里面的问题。如果工具出了问题,可以改进工具;方法出了问题,可以换方法;材料出了问题,那就没办法,材料出了问题就是硬伤。
三、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过去笔者在评审论文与课题申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者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或问题。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最致命与低级的错误,就是照搬他人类似的文献综述。写论文有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偷懒,比如说写族群,很多学者照搬过笔者曾翻译过的这个概念。但笔者之后又修改了这个概念,很多后来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照搬之前的概念。关于一个概念,开始翻译得不准确,在思考后会有很多反复。关于族群的概念,很多学者不做全面的检索就照抄。模仿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不要照抄,因为每个研究,实际上研究的主题是不一样的。时间与问题改变了,分类的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不能完全照搬。照搬最重要缺点是,别人怎么评述,你就照样评述,因为没看过原文,所以经常出现问题。
第二个常见的问题是大量地罗列堆砌相关的文章,没有自己的评述,没有自己的分类归纳分析,或者只引自己的导师,或者导师圈的文献。在这方面,很多学者会抱怨自己的研究没有资料,但这种抱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检索不充分。其实如果找到了一个真正找不到资料的题目,那就是运气特别好。一个前人没怎么做过的研究题目,当然是一个好的题材,可以做。电子文献检索很有好处,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是对于早期的文献大多没有收录。人文科学研究一般还是要从追溯源头开始,这与做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研究一般来说五年以前的文献基本就不重要了。文科做文献一定要追溯到源头,最早是谁提出的这个概念。如果要说是自己提出来的,必须要很谨慎,一般都不太敢讲这个概念是自己第一次提出来的,很少人敢讲这种话,也许别人提的更早。
第三个常见的问题是文献的选择太随意。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概括起来就是,怎样界定选择文献的范围。这就需要一定的选择,有的是知识性的,不要放在文献综述里面,但是知识性的材料也是需要找的资料。比如,要做一个地方的研究,这个地方的一些背景知识,如年鉴、方志这一类资料,不一定要放到文献综述里面去,因为它是知识性的,不是研究性的。一般来说,文献综述主要放入研究性的著作。
第四个常见问题是文献综述与文章主题脱节。这也是普遍的。很多人把文献都写完了,就忘记了在后面的章节和结论中回应文献综述。这给人感觉文献综述这一章可要可不要,跟文章没有有机联系在一起。做文献综述,找出问题很重要。问题可能是各个方面的,它会在你的写作里、最后的结论里。与发现的问题对话,尤其是结论,一定要回应文献综述中提的问题。总体上来讲,应该把论文的每一章跟文献综述连接起来,文献综述要与主题相关。
第五个常见问题是文献综述没有重点。很多论文的写作,文献综述做了一百多页,但是完全抓不住重点,不知道他到底希望做什么方面的研究。这时候需要建构一个关键词。这个关键词用什么样的概念,那些与关键词相关的这些文献,可能是要重点讨论的。这样就会比较集中,不会太散。
四、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文献综述基本方法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
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有很多。首先,要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收集文献资料。现在的数据库建设已经很完备,比如,把文渊阁二十四史数据库拿出来,把槟榔两个字打进去,历朝历代的槟榔都出现了。做槟榔的研究就要查找跟槟榔相关的史料。然后对它进行分类,它主要的用途是什么;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槟榔是不是指的同一个东西;向朝廷的朝贡,叫槟榔还是别的;有的作为药品,还有的是作为什么。遇到这个东西,完全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来做。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也可以检索,它本身就可以帮学者做分析,这个地名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频率高,其实就跟这个地方发生的事件有关系;然后要看它是记载了什么样的事件。很多时候可以反过来去做研究。
其次,要善于利用原始文献和三次文献。现在学位论文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询到。要做博士论文,首先要联网检索全国的博士论文,看看全国的研究状况。每一个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认真的。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年鉴还是很重要。美国的年鉴会找一些比较权威的作者,对某一个方面发表综述性的文章,基本上每一个大的分支学科都会有一篇。还有就是手册,很多学科都有手册。其他的三次文献还有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一般都会选择比较权威的一些作者来做条目。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要点
1.概括归纳
文献综述的概括,可以选择时间顺序的方法,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的研究往往都会包括以前的资料。也可以首先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现在每一篇文章都要求有关键词,搜索关键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摘要在文献综述中很重要,所有的文章、报告都要写摘要。写摘要要用第三人称,不是介绍自己,是要客观地来描述这篇文章。要让读者知道本文在做一个什么研究,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地方做的研究,主要的结论与发现是什么。读文献时先读摘要,然后再看结论,再决定看不看。通过读摘要和结论确定跟自己的研究是否相关,没有关系的直接丢在一边,有关系的就把它收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一般要做事情的时候,先做一个文件夹,分门别类归置文献与材料。
另外,要根据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看看别的研究者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尚未提出的问题。要看别的学者是怎么样设计他们的研究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本文再进一步提出什么问题进行讨论。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通过一定的评价原则,作出评价判断。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要看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从而找出自己的研究路径。对比较的文献要先概括,进行详细的解释,然后分析比较对照,哪些研究是值得进一步推进的。这在文献综述里面非常重要。最后要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注明完整的出处[3]。
2.评述
文献综述是不是有价值,不仅看新信息与知识有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也就是对文献要有基本的判断,评价其优点与不足。判断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首先是写作的规范,就是文字的表达,把句法写通。这是基本的写作标准,也是文献可用不可用的一个判断。一般来讲,文献选择的标准主要是它的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从文献中找文献,也是一种方式。什么学者在引用,对判断这个文献的重要性有很大帮助。每个学科做什么研究,总有一些权威性的人物,有比较大的影响,相关研究一般都会重点列出供参考。
3.建议
这主要是指在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总结后,自身对新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建议。通常写回顾与展望,分析一个学科的发展与趋势。把所有的问题列出来,怎样去解决,就是发展趋势。可以从方法上,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更合适;也可以从理论预测上,从不同研究的领域方面提出应该做其他什么研究。
五、文献综述撰写模式
(一)导论与主题
开头就是介绍主题,介绍主题的重要性,然后理清首要的问题,简介各篇文章与作者及其不同和共同之处。文章之间可能观点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相互补充的一些东西。导论是介绍性的,主要讲在学科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讨论最多的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作者,主要有哪几种观点,A类有哪些代表作者,B类代表的理论与A有哪些不同。
主题部分统筹是先分析A的观点和理论,在比较A和B的理论观点后,找出A和B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提出一个中心议题。根据对前人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找出要讨论的话题。最后的结论往往需要提出一个更好的理论立场,作出一个优于每个理论和立场的总结。
(二)格式和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及其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1)综述题目;(2)作者单位;(3)摘要;(4)关键词;(5)前言;(6)主题;(7)总结;(8)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主题、总结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撰写人类学理论这一类的文章与专著,也是一种文献综述。过去做理论的研究大多按时间顺序,通常做学术史比较流行这种做法。另外一种就是按照理论流派划分,人类学基本上都是这种做法。但是现在的研究者已经发现这种做法的问题了,有些流派并不好划分,历史上的流派好划分,当下的流派不好划分,所以写流派写到现在写不出来,至少写到80年代以后,写不出来了。归纳流派,从近去看远,越远越好分,越近越难产。给在世的人盖棺定论,不说本人是否认可,在学术伦理上也有一定的困难。也可以将研究按问题划分,就是按这个学科在整个历史上主要研究哪些问题进行划分。还可以按照不同地域划分,英国、美国、法国人类学有什么理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旦写到印度人类学,就出现了问题,可能没几个人看过印度人的学术文献。印度是除了美国以外人类学家最多的地方,然而全世界都不太关心印度的人类学,英美学术霸权不容易动摇。
具体到文献综述的排布与写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前言
阐述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主题,然后介绍主题。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主题的文献综述,主要有几部分,最后的总结。前言部分主要是介绍写作的目的,有个概念定义,规定综述的范围。既要有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切忌过宽、过杂;又要有综述的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4]。最后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2.主题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这一部分在申报课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因为很多课题申报规定了参考文献的上限。比如说规定只能有20个参考文献,在20个参考文献里面,把某一个学者列到三四个,就要小心,如果他不是这个学科领域的权威,就不要列入。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涉及到人际关系,如果评审者与所列文献的学派观点不同,就会出现麻烦。
3.总结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列出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参考文献
在排序之前把参考文献先单独列出来排序,然后再将其整个放到论文里面去,因为有时文件太大了,排序处理不了。要注意对一个人的文献引用不要太多,特别是在世的学者。另外需要注意,有些学者的观点争议是比较大的。
5.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也不同于读书报告。读书笔记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把书里面的要点摘出来。读书报告不需要找他的问题,不需要进行评论。注意事项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没有必要证明其正确与否,只是就文献来谈文献。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第一,收集的文献要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不要随便收集一点资料就开始写。第二,注意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文献间的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作者在引用文献的时候发生错误,将是硬伤。特别是做历史学研究,要讲究史料的准确性,史料错了,这个论文就会判死刑。第三,对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进行总结,不能教科书式地将理论、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逻辑上要合理,要给人感觉这个研究是有规律的,是合乎逻辑的。
最后是评述,特别是批评别的研究的不足的时候,要引用原作者,防止对原作者的原意产生误解。一些商榷类文章为什么都写得比较长,因为必须把错误的东西引出来,错在哪里,有的甚至还在上面用着重的圆圈把它标出来。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也不能从二手资料来判定作者错误。很多研究者不是引用第一手资料,仅仅根据翻译的书来批判原作者,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要准备批评人家,就要去读原著,因为有些翻译的书,非常不准确,不能根据翻译的东西去批判原作者,一定要找到原著来读。特别对博士来说,翻译著作要尽量少用,如果把它作为主要的理论来源或者支撑的话,尽量去读原著。
比如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原文是“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但是在翻译成俄语的时候“工人阶级”被翻译成“无产者”。中文的无产者与工人阶级的差别是很大的。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最初《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与博古分别根据日文版和俄文版翻译成中文的,俄文版将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有批判性的东西全去掉了。国家成立中央编译局的目的就是从原文去翻译经典著作。我国早期的学者多数都在苏联留学,只懂俄文,很多著作都是从俄文版翻译的。后来在重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时候,很多被俄文删掉的内容重新发表出来。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连马克思主义经典都存在译介问题,何况其他的著作[5]。
必须强调的是,写作时若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一定要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一定要注明出处,不能含糊不清。曾经有一位老师打版权官司,就是因为别人使用了他画的地图而没有标明出处。那位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做出来的地图,别人引用时却不标明任何出处,就好像是自己做出来的一样。大家认为地图是很容易做出来的,其实是很难的。引用资料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图表、模型。
此外,引用内容最好是引用学术性的期刊。非学术性的期刊或者报刊的文献,引用要谨慎。现在网络技术很发达,有些网站上的资料来源非常复杂,经不起推敲,除非是做互联网的研究,否则尽量不要引用纯粹的网络文献。
六、文献综述的具体案例
笔者这些年针对一些特定的问题与概念,撰写过一些文献综述,如《中国的早期民俗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6]《海外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研究新趋势》[7]《中国人类学重建十年——回顾与展望》[8]等。以下以《从乡村宗族到城市宗族——当代宗族研究的新进展》[9]为例具体说明文献综述撰写的具体操作方式。
这篇文章来自笔者主编的著作《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10],因为文献综述较长,不适合全部刊载在书中,所以书中的部分只是简写,之后添加了一些内容,改为一篇学术论文用于发表。文章本来是对整个宗族研究的一个综述,后来发表的是后半部分,文内的城市宗族一部分是修改后添加的。文献综述的写作之初就需要确定主题。笔者当时定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宗族的概念,宗族研究的来源,为什么宗族研究会成为中国学术界或者全世界学术界一个重要的话题。文章开篇,要给宗族做一个定义。具体来说,就是关于宗族的定义有哪些,将不同的对宗族分类的思路进行归类梳理。第二部分讨论宗族这一概念的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第三部分是重点,就是宗族的发展是怎样从农村宗族到城市宗族的。实际上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除了人类学以外,包括历史学、经济学也做这方面的研究。将海量的文献进行挑选分类后,放到这三大部分的架构中开始撰写。
关于宗族定义、家族宗族的研究非常多。另外,现代宗族的变迁,尤其是它处在怎么样的变化趋势中,很多学者都进行过概括,笔者在文中特别提出几个人的一些跟过去研究不一样的观点。比如阮云星提出了文化的宗族,后制度性的宗族这一概念[11];科大卫、刘志伟从社会史的角度认为,明清以后在华南地区发展起来的所谓“宗族”,并不是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的制度,也不是所有中国人的社会共有的制度。这种“宗族”不是一般人类学家所谓的“血缘群体”,其意识形态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祖先及血脉的观念,它的发展是国家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国家礼仪改变并向地方社会渗透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12]。
所以,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几种重要的不同观点提出来。学科内关于这方面的综述很多,如果要做得更有学术价值,就必须有一个核心观点。笔者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正从一个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城市人口将超越乡村人口。那么,当从一个农村宗族变为一个城市宗族以后,宗族应该研究些什么?如果没有这部分的核心观点与探讨,这篇文章就没有发表的意义,因为其他方面都被其他学者讨论过。但当时还没有人讨论过从乡村到城市这样一个宗族与社会变迁的问题。一篇文章要有学术价值,就必须要有创新。
七、结语
一个好的学术研究是从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开始的。通过科学的手段尽可能详尽地收集与感兴趣的研究题目相关的文献,再将他们归纳总结、整理,进而上升到学理的思考,是将一个感兴趣的题目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的必然步骤。通过了解前人对于某个领域的过往研究成果,可以获知这一领域的前辈学人做过哪些努力,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和盲点。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能够说服匿名评审、答辩委员与项目评审人承认这项研究的意义。如今很多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与答辩中被质疑缺乏问题意识,很大原因是对于文献综述的理解与撰写并没有细致到位,从而难以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明确的研究问题。撰写文献综述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基本功。只有站在科学前辈的肩膀上,后学者才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