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本人打斯诺克很多年,苦于多年前没有斯诺克教学资料,网络也不发达,球技进步较慢,但随着这几年与很多高手的请教、学习(但是很多高手的说法也不一)自己就慢慢总结出一套击球的经验,感觉对自己击球的稳定性提升很大,现与大家分享,不对之处请各位高手指正。
一、从入位到站位
入位是站位前的准备动作,是否有正确的入位,关系到目标球能否打进。换句话说,就算出杆再直,入位不对,也是打不进球的。
入位前,先将身体离球台一步远的距离,同时确定目标球的下球点(下球点的确定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确认好后,右脚向前迈一步,将右脚的脚尖(以右手握杆者为例)对准目标球的下球点,即很多高手讲到的踩在下球线上;左脚向左前方(11点钟方向)迈一小步,类似于军训中的稍息动作,与肩同宽。右腿自然直立与地面成垂直,身体以右腿为重心,右腿支撑身体力度占比大约70-80%。
上身趴下时右腿仍然直立,左腿微微弯曲。将左手五指尽量分开,平摊在距离母球625px左右位置,拇指与食指夹紧成V字型,手掌微微隆起做好手架,同时身体微微向左倾,让出一拳的距离,方便后手的运杆。头部下颚贴在球杆正中间,力度适中,双眼平视前方。右手自然握杆,拇指、食指与中指稍稍握紧球杆,确保虎口与球杆间没有缝隙,其余两指自然放松,刚刚碰触球杆即可。小臂与地面垂直(注意:此时,皮头的位置尽量贴近母球而不碰触),面部之中线与球杆和后臂处在同一平面上,即与下球线重合。同时确保球杆与台面尽量保持平行(无论击打母球的哪个点位,都尽量保持平行,打点的高低利用手架隆起的高度来调整,而不是靠后手来调整母球的击打点位高度)。另外,这里要强调的是三点固定球杆的方式:即手架固定球杆,有一个向上支撑点;下颚压住球杆,有一个向下的下压点;胸口贴住球杆,有一个辅助固定球杆的依靠点。这三个点能全方位固定球杆的运行轨迹。三个点的力度的固定力度要适中,以能起到固定球杆不晃动而又不阻碍运杆流畅的力度适宜。
此时,完成入位到站位的动作。
二、运杆
(1)确认母球击打点和目标球下球点(前停)
身体趴下去之后先停顿,不要急着运杆,此时确认杆头是否指向想要击打的母球击打点位以及目标球的下球点,同时保持身体不动,用视线余光再次确认目标球与袋口的进球线路及位置关系,做好运杆前的准备。
(2)运杆节奏(中停)
运杆时,始终保持大臂不动,小臂成钟摆运动,但很多高手没有说明的一点,在这里我要重点强调:我这里说的小臂成钟摆运动仅仅是指的摆动节凑,并不是摆动轨迹。为了确保球杆始终在同一直线(下球线)上来回运动,我们需要在拉杆到后点时,调整握杆姿势,即无名指与小指自然松开,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调整,就好像是将小臂拉长了,才能确保球杆在同一直线上来回运动。这句话可能不好理解,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我们知道钟摆运动中,摆球的运动轨迹是以钟摆的长度为半径的形成的一条弧线,因为钟摆的半径始终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模仿这种运动方式运杆,势必造成球杆在水平高度上的晃动,杆头也会在运杆时,成弧线运动,这种运杆方式势必造成母球击打点的不确定。所以,我们在运杆到后点时,放松无名指与小指的握杆力度(注意:放松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感觉就像是拉长了小臂的长度,以确保球杆的直线运动轨迹。(表述水平有限,不知道我是否说明白。请各位见谅!)
运杆节凑建议养成三次或四次运杆次数的习惯(我个人已习惯三次)。第一次运杆时,将球杆以中速平稳向后拉杆,注意后手不要左右晃动,拉杆距离以375px为宜,最长不要超过500px(因为前面讲述的手架位置为距离母球625px),然后以同样的速度向前送杆,至杆头到运杆前的起始位置,注意是要尽量接近母球而不碰触到,此时,小臂又与地面成垂直。
第二次运杆与第三次的运杆速度与第一次基本一致,但运杆距离不同,三次运杆的距离大约为:第一次375px,第二次187.5px,第三次93.75px。我这里用数字描述,并非是要这么精确,而是要表达后一次的运杆距离大约为前一次的一半左右的概念。我把这个动作比喻成皮球垂直于地面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感觉,大家在运杆时要找到这种感觉。我们知道JohnHiggins被誉为“巫师”、“控球大师”,我个人认为他的母球控制世界第一,非常精细,大家去看看他的运杆节奏,就是我说的这种方式。
三次运杆要保持速度一致,运杆确保流畅,不要有拖沓、犹豫,如果没有做到,请起身重新从入位开始做起。每一次运杆时需要注意,随着杆头的拉回与送出,此时视线在母球与目标球之间来回切换,具体做法:当杆头接近母球时,视线重点放在母球的击打点上;当杆头慢慢离开母球时,视线由母球慢慢转向目标球的下球点,当运杆到后点时,视线刚刚好停留在目标球的下球点上。最重要的是第一次运杆,视线的转换一定要严格做到位,第二次与第三次的运杆可以稍微放松。这里还要强调的是,视线转换时一定要确保头部及身体的固定不动,不能随着视线的转换而使头部和身体产生上下起伏,这也是造成很多人有在出杆前有起身毛病的原因。要避免身体上下起伏的坏习惯,就要做到上身尽量下压。
完成三次运杆,当杆头回到运杆前的起始位置时(此时,小臂仍然与地面垂直),这时候也需要有一个停顿,这就是我所讲的“中停”,有很多教学视频和资料上并没有强调,我个人觉得也非常重要。中停所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再次确认母球的击打点以及目标球的下球点,此时与前停的作用是一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运杆时击打点与下球点发生了细微的偏离,从而影响进球。
运杆的节凑非常重要,新手训练时需要长期的、刻意的固定一套机械性的动作,并确保每次击球都保持此节奏不变,以养成肌肉记忆。一旦形成记忆,在与他人对抗时,就不需要刻意注意自己的运杆节奏了,注意力全部都是放在母球的运行轨迹及杆法、力量的控制上了,因为这一套动作已融入你的身体之中。
三、击打(后停与延伸)
击打前的最后一次拉杆,速度比运杆时稍慢一点,但不宜过慢;至于拉杆距离,建议新手在练习时,要比运杆时稍长(即后点更靠后,杆头可与手架的虎口接近,距离大约为75px为宜),目的是为了养成一个很好的发力习惯。当然,在实际对抗中,拉杆至后点的距离可根据发力的大小而调整,同时需要结合出杆速度(因为两者结合的方式,太多、太复杂,这里也不做赘述。只有当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去研究两者的关系,我个人感觉先养成一个好的发力习惯后,建立自己的击球感觉,随着日积月累,怎么适宜的结合拉杆距离和出杆速度,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球杆拉到后点时,再做第三次停顿,即后停(我把后停比喻成拉弓射箭时拉满弓,蓄力的一个过程),后停时视线是死盯着目标球的下球点,切记:是死盯!死盯!死盯!(重要的话说三遍)这时的死盯下球点,要求视线不要任何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也不要将视线再拉回母球的击球点,总之,就算是天塌下来,视线也要死盯着目标球的下球点,眼神不要飘忽不定。死盯的目的,显然是能更精确的击打中下球点,尤其是对那些对长距离直线球感到恐惧的人,有非常大的帮助(俗话说“高手怕直球”也是有原因的)。
当最后一次确认完目标球的下球点后,后停即完成,毫不犹豫地迅速出杆,当杆头接触母球后可延伸250px左右的距离,延伸的长度也是需要根据所需杆法效果而决定的,并非一成不变。很多人常常说自己发力不透,发死力,或者是杆法没效果,我这里不想给大家灌输“AK”点的概念,尤其对于新手,会弄得大家一头雾水。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关于“AK”点的解释。要想把力发透,我觉得只要记住三点即可:第一,最后一次拉杆,尽量拉满至后点;第二,一定要有后停。第三,要把母球当成一个“苹果”,想象着自己要用球杆把这个“苹果”刺穿,即我们常说的把母球击穿的那种穿透感。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我女儿十岁,因为自己痴迷斯诺克,我也尝试着让她学习打斯诺克,看看她是否有打球的天赋。第一次打球,基本上很难打中母球的击球点,十杆里面至少有八杆是打呲杆的,更别说什么把力发透,如果跟她讲什么“AK”点,肯定是没办法理解的,我也讲不透。当我告诉她,要把母球当做一个“苹果”,要有把它刺穿的感觉,她立马就领悟了,第二次练习就进步很大了,感觉发力很轻松,第三次就能发出很透的力,让我非常惊讶,比我刚接触台球时好了不知多少倍!我所附的图片就是她第三次练球时的运杆照片(因为是第一次发帖,还搞不懂怎么发视频,能不能发视频,所以就发几张照片将就一下)。我想,可能正是基于她之前从未接触过台球,就像一张白纸,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运杆节奏与击球习惯,所以很容易调整。我自己是走了很多弯路,毕竟我是很清楚要改动作、改运杆节奏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以总结出来希望能帮到大家,尤其希望能帮到新手!
以上是我这么多年打斯诺克所领悟到的细节,毕竟我也只是一名业余爱好者,表述得不对的地方还请高手指正,同时请各位见谅!祝大家都涨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