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12-22 23:11:3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陈寅恪先生有三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别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讲过的我不讲。小子不敏,心向往之。风月君也有三不写。扫盲文不写,小白文不写,大路文不写。作为一名资深伪知识分子,风月君写文遵循三原则:有趣,有料,有思。读史三千,无非功名利禄;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八贤王的故事。
一脸英气加正气的八贤王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的《包青天》《狸猫换太子》《杨家将》等影视、戏曲中,每到千钧一发之际,手持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终极大杀器“打王金锏”的八贤王就会及时出现,为忠臣良将排忧解难,在经历无数波折之后,正义得以申张,坏人得以惩戒,世间一片太平。
传说中的打王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在虚幻的艺术中,八贤王似乎是一只不死鸟,他出身皇族却关心民间疾苦,历经太祖、大宗、真宗、仁宗四代皇帝,与北宋初年著名的将相大臣都打过交道。他支持过“杨六郎”告御状;他为包公的执法撑过腰;他还荐举名臣寇准为宰相。他蔑视皇权,可以令皇帝俯首帖耳,可以未经皇帝允许朝堂之上打死弄臣;奸佞之臣怕他惧他;忠良之臣敬他爱他,他是忠贞正直臣子的保护神,他是正义化身。
少年包青天,大宋神探
那么历史上真有八贤王这个人吗?风月君可以笃定的讲——完全是子虚乌有。由于国人喜欢将戏曲、小说与历史混为一谈,八贤王的身份因此也变来变去,时而为宋太祖四子赵德芳,忽而又变成了宋太宗之子赵元俨。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许多戏曲、小说中将八贤王名字记为赵德芳,应该源自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殿》。剧中,赵匡胤暴卒,德昭去质问叔父,哪知道反遭赵光义痛斥,惊惧之下,德昭触柱而死。贺后拉着小儿子德芳上殿找赵光义讨说法,赵光义连连谢罪,唱道:“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官员哪一个不尊,你是个八贤王,代管朕躬!”在得到了这些承诺后,贺后这才带了儿子含恨而去。
《贺后骂殿》中的八贤王(左)
其实真实的历史是——赵匡胤驾崩的时候,皇后姓宋。贺氏死于后周显德五年,皇后也是追赠的。让一个死人去骂赵光义,《贺后骂殿》开今日宫穿剧之滥觞。
赵德芳历史上实有其人,是赵匡胤小儿子。赵德芳在23岁那年稀里糊涂就死了,在此两年前,杨业归宋。因此,他不可能与战三关的杨六郎有什么瓜葛,更无权力作主将柴荣的女儿许配给杨延昭。
赵德芳是赵匡胤第四子,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兄弟三人,赵德芳生于959年,赵光义长子赵元佐生于961年,赵德芳比赵元佐年龄还要大,无论是大排行,还是小排行,他都是老四,不是老八,因此,他不可能是“八贤王”。
赵德芳,排行老四,不是老八
真正有金锏的人是赵匡胤二儿子赵德昭,因为老大德秀早夭,因此德昭成了长子。“天子重长子,百姓爱幺儿”,赵匡胤十分器重德昭,特赐他“金锏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也。”杨家将故事中,八贤王也有一柄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锏,二者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德昭虽然手中有这样的杀器,却无用武之地,在叔父淫威之下,用一把水果刀结果了自己。
关于赵德昭的死,坊间另有一种说法是吃猪肉腻死的、腻死的、腻死的,重要的话说三遍...
赵光义得位不正,逼迫两个侄儿死于非命,良善百姓都同情弱者,对兄弟二人的英年早逝深表同情,于是就虚构出这样一位合体的八贤王来,制衡宋太宗后人,弥补心底缺憾。
赵德昭,他的手里有一根金锏,但是谁都打不着
也有人认为“八贤王”的原型是赵元俨,而赵元俨确实有“八大王”的称号。
赵元俨是赵光义第八子,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死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享年60。杨业殉国时,他才两岁,而且年龄要比杨六主郎小27岁,几乎与杨六郎之子杨文广一个辈份。从这个角度讲,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帮助杨家将的“八贤王”。
赵元俨,跟杨六郎毛线关系没有
赵光义十分宠爱这个小儿子。赵元俨长着一张别人欠钱不还的臭脸,素有“二十八太保”之称。还是个资深伪文艺青年,一笔飞白体书法写的十分漂亮。史称“性严毅,威望著于天下,士民识与不识,呼之曰‘八大王’”。从这些绰号来分析,这厮就不是个好相与的主儿。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赵元俨,并没有演义中“八贤王”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品质,却是个颇有政治野心的家伙。
传说中的飞白体,果然很飞
表面上,赵元俨深居简出、不予外事,其实心底瓷实的紧,与朝堂上的重臣都有交际。宋仁宗在位期间时,元俨在宗室中辈分最高,仁宗曾先后将其封为定王、镇王、孟王、荆王,享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待遇。死后又先后被追封为燕王、吴王、周王。累计封爵十四个,王号十三个。这在宋代宗室甚至整个古代中国的宗室群体中都是空前绝后之事。
宋仁宗,封了赵元俨十三个王
仁宗皇帝对叔父不薄,却不知这个叔父一直在觊觎皇权。真宗病重,赵元俨以入宫侍疾为名,赖在宫中不走。病榻上的真宗怒目而视,他也故意无视。几个辅臣担心节外生枝,却又束手无策。一日,有小太监端了水与入宫侍疾的宰相李迪擦肩而过。李迪一问之下,得知是赵元俨要喝的。灵机一动,唤过小太监,拿起一支毛笔在杯中搅了一气。果然,赵元俨一见水黑如墨,以为里面有毒,不敢再留在宫中,飞也似的逃离是非之地。
真宗在世时,赵元俨就飞扬跋扈,一次赴御宴,席中一个伶人触怒了他,不顾君前失仪,当着真宗皇帝的面,不但大声呵斥伶人,而且还张罗着要动手。左右人见他行为乖张,也无人敢上前劝阻。真宗皇帝心中不爽,碍于兄弟情面只好强自忍耐。
宋真宗,跟赵德芳倒是长得很像
宋真宗死后,仁宗继位却没有亲政,朝政大权掌握在章献太后刘娥手中。赵元俨知道这位寡嫂巾帼不让须眉,学习大耳朵刘备,躲在府中不是读书就是侍弄花花草草。
刘太后在世之时,这位“八贤王”还知道收敛。可是刘太后尸骨未寒,他就上蹿下跳,重新活跃于聚光灯下。
真宗年长却无子嗣,一心想做皇后的刘娥徐娘半老,万般无奈之下想出了借腹生子的办法。仁宗生母李氏是侍奉刘娥的宫女,真宗临幸生子,完全由刘娥一手操纵。按现代人理解,她就是个代孕者。
章献太后刘娥,垂帘听政者
仁宗一出生,就改由刘太后抚养。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从未生育过的刘娥,对仁宗视如已出。真宗死后,仁宗生母李氏为真宗守陵,进位为妃不久即病逝,死时年仅46。对于仁宗的生世,宫中虽然有人知道事情始末,却没有一个人敢说破。刘娥在世的时候,仁宗始终不知自己生母已死。等到刘太后死后,惟恐天下不乱的赵元俨第一时间就将仁宗身世的事实真相告诉了侄子。“八贤王”在说出真相的同时,不忘添油加醋,胡说李宸妃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死以非命”。
少年天子闻听此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心情激荡、悲痛万分,数日不理朝政,下诏书自责未尽生养死葬之孝,追封母亲为皇太后,谥号为“庄毅”(后改为“章毅”),亲自主持迁葬母亲的仪式。开棺迁葬,“死以非命”的谣言不攻自破,但这四个字却为后世话本与戏剧的创作者们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埋下了无尽的伏笔。
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本来就是非常好的传奇文学素材,戏剧创作者自然不会错过。于是,后世有了《狸猫换太子》的传奇。
狸猫换太子,讲述后宫恩怨
根据这一历史公案,创作者络绎不绝。胡适先生曾感慨道:“这样的大案子自然最容易流传,最容易变成街谈巷议的资料”。
表面看上去,“八贤王”手中的打王金锏很拉风,但这些“大杀器”无一例外属于皇权的恩赐。试问,哪个皇帝会愚蠢到将身家性命交在其他人手中?戏迷如慈禧老佛爷者,都在宫中禁演《打龙袍》,原因不言自明。
慈禧太后,乾纲独断
因此上打昏君、下斩佞臣,威风八面的“八贤王”,不过是普通老百姓理想中的艺术形象而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