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经历史发展,牛郎织女天文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美丽传说,以及民间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祈祷姻缘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七夕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夜晚,人们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这些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七夕习俗
-
穿针乞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趁着月光,身着新衣的妙龄女子围坐在一起,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穿针引线。据说,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女子乞巧,求一颗七窍玲珑的慧心。
-
喜蛛应巧: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对于少女来说,乞巧节亦是一个嬉戏玩耍的节日。七月七日,女子们在小盒内放入小蜘蛛,次日再看,谁的蛛网结的最密、最圆满,就是得巧。
-
种生求子:七夕前几日,在小木板上负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待到数日,便可生出绿芽。摆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
-
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之一体现在夫妻团聚和情人相会的美好愿望上。民间传说中,织女在人间的洗浴时,被牛郎趁机拿走了衣服,从而不得不与牛郎成婚。这段婚姻遭到了织女母亲王母娘娘的反对,导致牛郎织女被隔在了天河的两岸。只有每年的七夕之夜,他们才能通过喜鹊搭成的鹊桥相会。
-
乞巧是七夕节的另一项传统活动。南朝学者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人们在七夕夜会结彩缕、穿七孔针,或者使用金银瑜石制成的针,在家中陈设瓜果以祈求巧手。如果发现瓜上结有喜子网,这被视为吉祥的征兆。
-
七夕节还蕴含着炎黄两族通婚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炎帝族和黄帝族之间的爱情和婚姻,以及两个部族的融合。七夕不仅是夫妻团聚和情人相会的节日,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以及56个民族的和谐统一。
七夕在中国的意义
七夕节代表了爱情,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观念,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夕节在当代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重视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