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十二年的轮回。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有两个:
根据动物活动时间确定
清代学者刘献在《广阳杂记》中引用了李长卿的《松霞馆赘言》,其中解释了十二生肖与地支相对应的缘由:
-
子时(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老鼠最为活跃,故子属鼠。
-
丑时(凌晨一点至三点):牛反刍的时间,故丑属牛。
-
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老虎觅食最凶猛的时刻,故寅属虎。
-
卯时(凌晨五点至七点):太阳未升起,月亮仍挂天际,兔子正忙于捣药,故卯属兔。
-
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龙行雨的时期,故辰属龙。
-
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蛇开始活动,故巳属蛇。
-
午时(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阳光最盛,马儿自由奔跑,故午属马。
-
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羊吃草的时间,故未属羊。
-
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猴子最为活跃,故申属猴。
-
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夜幕降临,鸡开始归巢,故酉属鸡。
-
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猪进食的时间,猪除了饮食外知之甚少,故戌属猪。
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
另一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这种说法同样源远流长,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动物习性的观察和理解:
子时(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老鼠最为活跃。
丑时(凌晨一点至三点):牛正在反刍。
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卯时(凌晨五点至七点):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
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午时(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未时(下午一时到三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申时(下午三时到五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酉时(五时到七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戌时(晚上七时到九时):猪进食完毕,开始睡觉。
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猪进入梦乡。
以上两种说法各有依据,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动物习性的细致观察和总结。十二生肖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记录的方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