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管是什么时代,世人都是喜好旅游的,人们为了能够有多一点假期,每年都在建议放假的安排能够长些,再多一些法定假期。现在旅游风俗我们是知道了,那么中国古代的行旅风俗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对旅行前选择吉日的习俗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作为产业的旅游业,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但旅行活动本身,则古已有之,历史悠久。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足迹踏遍九州——这虽然不能与当今的旅游业同日而语,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旅游活动的源头来探讨。
在古代,因为交通与科学不够发达,出门旅行,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路途中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为了平安归来,人们在出门旅行之前需做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在今天看来,有些是必需的或确实有利于出行的,有些则是因科学发展水平低下而导致的迷信行为之名为变星。天上变星一现,古人就附会地上不规矩、不吉利。国外也有类似的观念。如古代希腊天文学家把黄道分成十二段,每段30度,刚好合上一周天360度,每一段都有一个星座做代表,每个星座就是一个宫,所以叫做黄道十二宫(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而中国古代认为每天都有一个星神值日,遇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吉辰值日,则为黄道吉日;如遇天刑、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陈等六个凶神当道,则为黑道凶日。后来的阴阳家又将之与天十、地支、五行搞在一起,把一年中各日分成吉与凶两大类,编出何日宜何日忌的说法,故民间有逢吉方行,遇凶则止的箴言。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代墓葬中出土了《秦简》文书十余种,其中的《日书》就是为人们确定时日吉凶,以便择吉避凶、见机行事的数术书,当中列出宜忌理由14种,其中出门忌日达151天,占全年的41.3%。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数术书。
在古代,如果人们已经出行,途中遇到凶兆之日,就要力求居住旅舍,不再前行。旧俗民间出行又有杨公忌。杨公,相传指宋代术士杨救贫,他说一年之中有15天为百事禁忌之日。按他的说法,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次序顺数,值室宿之日,即为杨公忌日。这十五天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十二月十九,每月提前二日,可以推算。古人认为杨公忌日对出门旅行也是不吉利的。因此,百姓出行,大多要择吉日。
中国古代的行旅风俗,反映了古人在交通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对旅行的重视和对平安归来的祈祷。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旅行时仍然有一些禁忌需要遵守,比如不乱扔废品、不破坏文物古迹等。这些禁忌,既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尊重,也体现了我们对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