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主要是表达对祖辈的怀念。而上坟也流传着早清明,晚十月一规矩。早清明,晚十月一的含义所谓的早清明和晚十一月指的是清明节前的几天和十月一这一天。清明节我们都知道是扫墓祭奠先祖的日子。而农历十月初一被称为寒衣节,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鬼节。很多地方都会把上坟的日子定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达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
早清明的由来很多地方都流传着清明节提前上坟的习俗,称作早清明。我们知道清明是每一年农忙季节的开始,从清明开始,农民就要进行各种耕种劳作。所以在百忙之中,农民不会有时间去祭拜故人。在清明节之前祭祖被称作是关鬼门。很多地方会在清明前两条去在坟山添土,然后前一天去上坟。另外据一些老一辈的人讲,清明节是收鬼的日子,所以要早去上坟,晚了的话鬼就被收走了。
晚十一月的由来农历十月初一被称作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民间这一天也被称为鬼节。十月初一的时候,一年的农忙也接近尾声。接下来将进入农闲的时候,所以农民要上坟送寒衣,开鬼门。让故人们吃饭拿衣,享烛拾钱。当然如果你在十月一有事回不去也是可以晚几天的,具体晚几天没有规定。另外据一些当地的老人讲解,十月初一是放鬼的日子,不能去的太早,去的太早鬼还没有放出来。所以有了晚十月一的说法。
上坟的习俗不仅有早清明,晚十月一其实我国的上坟文化源远流长,不只是早清明,晚十月一这一个规矩。像我们这边每年除夕的中午就会准备烧火做饭,准备纸钱。然后家里的男性都一起结队去上坟。在坟前给祖辈烧纸,磕头,敬酒,喂食。上完坟回来一家就开始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另外一些地方在中秋节的时候也会去上坟祭祖。我们这边也是中秋节那天白天去上坟,完善回来吃饭。还有就是一些年轻人结婚也是需要上坟,通知祖辈家里添新人了。不管上坟的习俗在各地是如何规定,都是表达了后辈对长辈的一种敬重以及怀念。虽然民间的一些关于早清明,晚十月一的传闻有失科学,不过也不能丢弃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因为这份习俗是一种敬老爱老的传承!
清明最早什么时候开始?习俗?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起源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2]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历史发展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