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由于秦朝的统一政策,中国的服装风格也逐渐趋于一致。秦始皇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包括衣冠服饰制度。由于他统治时间有限,秦代的服饰制度尚属初步,只在颜色上做了统一。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秦始皇认为秦应水克周(水胜火),因此尊崇黑色。因此,在秦朝,黑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成为时尚之选。
秦代的铠甲战服多见于出土文物中。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展示了普通战士常穿的铠甲样式,具有胸部和腹部甲片叠压设计,方便活动。肩部、腹部和颈下的甲片通过连甲带连接,装饰有甲钉。铠甲长度前后对称,下摆一般为圆形。
汉代建立了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染织、剌绣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汉文帝时期,服饰相对俭朴,官员穿着禅衣。在西汉时期,实行深衣制,衣着特点包括特殊头冠、红色衣物、田字状领子、玉饰和红色鞋。汉代朝服的颜色规定为不同季节穿着不同颜色的服装,如春穿青色,夏穿红色,等等。
汉代服饰注重细节,包括领型展示、内衣白色面料、宽袖、无袖衫等特点。腰带设计精致,带钩多为金制造,形状多样。带钩是汉代男性喜爱的装饰品,展现出极高的制作水平。汉代男子佩戴无刃刀,用作仪容展示。
汉代服饰延续古制度,包括祭服、冕服、绶佩、玉饰等。汉代劳动女子通常穿短襦和长裙,搭配长腰带;男子则穿襦和犊鼻裤,外罩布裙。无论身份,服饰基本相同。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仪逐渐废弃。不同诸侯国的服饰因地域差异有所变化。从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典型服如宽边下身的肥大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