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4-09-07 16:23:21,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引言
全球产业链是复杂且相互依存的网络,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企业和经济体。它们对于全球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但同时也是脆弱和易受中断的。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面临着不断增长的中断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地缘政治事件、技术故障和网络攻击。这些中断可能会对企业和经济体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成本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和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全球产业链的韧性,并减轻中断风险。本文将探讨全球产业链的底层逻辑,分析中断风险,并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和机会。
可以สร้างความยืดหยุ่นและสร้างโอกาสในห่วงโซ่อุปทานทั่วโลก企业可以通过利用中断来创新、重塑供应链、增加市场份额和开发新业务模式来利用中断带来的机会。通过主动管理中断风险并利用机会,企业和政府可以确保全球产业链的持续弹性和繁荣。
本文目录导航:
- 园区产业集聚,离不开这几个底层逻辑
- 元宇宙龙头股歌尔自废资本为何还在追捧
- 技术+人才双管齐下,解析高端人才更青睐比亚迪的底层逻辑
园区产业集聚,离不开这几个底层逻辑
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在选择落脚点时,考量产业环境、政策优惠、交通便利性等多重因素。 面对激烈的招商竞争,园区纷纷以优惠政策和服务为手段,吸引企业入驻。 然而,长期的“价格战”和“政策战”难免令人们担忧园区的长远发展。 产业园区的精细化运营,需要下好“三步棋”:明确发展方向、布局资源要素、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规划是关键,需立足自身实际,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如丰富的原材料、坚实的产业基础、便捷的交通、独特的区位优势等。 前期通过市场调研确定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随后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和园区实际条件,选定细分产业,聚焦2~3个最具潜力的产业进行深耕,形成特色产业。 区域价值总体判断同样重要,包括城市规划、区位属性、地块价值、产业政策、招商要素等因素。 产业政策对于园区而言尤为重要,不同城市会依据自身特色推出相应扶持政策,如江浙地区重点扶持纺织、石油化工、先进农业等产业,西部地区则重点扶持生物医药和信息产业等。 园区需围绕政策导向进行产业定位,以在招商阶段获得更多政府支持。 摸清产业链分工,锚定细分市场也是关键。 明确本地区在产业链中的优势,了解产业环节的需求和薄弱点,以及产业共性需求,制定具体发展策略。 大型园区可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以实现产业链吸附效应;小型园区则需聚焦某一产业环节,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厂房规划环节,关键在于区位交通、政策条件、载体空间、技术资源等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机融合。 针对研发与生产环节进行专属空间规划,确保产业链顺畅运转,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合适的生产研发环境,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 对于大型园区,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产业生态,融合商务办公、技术研发、生产展销等功能,吸引不同规模的企业聚集。 小型园区则需聚焦某一领域,精打细算,承接产业空间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招商承接阶段,寻找与定位高度匹配的对标企业至关重要。 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和高效的服务体系,实现产业集聚。 案例分析显示,如青光产业园的成功在于把握产业链招商定位,理解产业现状,引入运营模式与管理经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借助科技平台提高招商效率,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科技巨头和优质项目入驻,构建创新、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圈。
元宇宙龙头股歌尔自废资本为何还在追捧
这是中国制造样本式的典型案例,它本可载入史册;却囿于创始人局限性,错过一个时代。
它的前身起于九十年代,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下海浪潮的产物;它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见识过大萧条和大危机;它有着那个时代大多数制造业尚不具备的眼界和胆识,放弃低端加工市场,搞研发,大投入,挤进果链代工行列,跻身世界级精密制造;它也饱受代工厂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辛酸,忙活个不停高营收低回报,因此它努力为自己赢得了下一个时代具有研发生产与自主品牌能力的产品。
但,限于企业家代际更替的必然规律的限制,他的眼界和格局未能跟的上时代的节奏。 他把有可能在下一个时代赢得身位的资产卖掉了,洋洋得意于摆脱了果链的限制,抱上了另一个代工大厂商的腿。 本文的立意不仅仅在于喟叹这样样本故事的遗憾,而是以中国制造在元宇宙产业链条的机会与挑战的视角看资本与产业的关联。 透过歌尔股份2021年报,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端倪,值得警惕。
资本逻辑
资本市场曾经抛弃了歌尔股份,但为什么又集体追捧歌尔股份,这事儿要从歌尔股份在果链代工厂的得失开始说起。
歌尔股份的营收基本集中在前五大客户手中,第一大客户即苹果公司。 2010年歌尔股份成为苹果供货商,多年来一直依赖苹果业务,歌尔股份的市场营收和在二级市场股价的变化,与苹果产业链的行情息息相关的。 但苹果产业链供需并不稳定,在经历多年高增长后消费电子行业在出现疲软,手机市场尤为明显。 2018年苹果推出的iPhoneX与iPhone8在全球的出货量下跌,造成了歌尔股份的营收和股价双双暴跌,股价一夜回到2010年的水平。
歌尔股份受制于果链的矛盾已经突出,但竞争对手的冲击加剧了苹果在果链产业链条的艰难境地。 也是在2018年,苹果引入了立讯精密作为新的声学器件供应商,这改变了原本以歌尔股份、瑞声科技平分天下的局面,三足鼎立的格局使得歌尔股份的市场份额遭受蚕食。
2018年,资本市场根据歌尔股份在果链的地位和业绩表现给出了差评。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了,是资本市场看到了歌尔股份的天花板——扶持立讯精密以削弱本就没有强势话语权的代工厂的议价权;并通过转移产业链至东南亚以此压制大陆整体的报价。 在苹果阴影中生存的歌尔股份等下游代工厂产业链极端内卷,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苹果成了他们的枷锁。
2020年12月,青岛近半个市委班子悉数到场“歌尔全球研发总部”启动仪式。 这栋大楼对青岛而言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这栋大楼的主人姜滨对青岛承诺,这儿将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信息技术研发高地,成为了歌尔股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就是VR)的主要阵地。 这是在2018年惨败之后,歌尔股份转过年开始大力推进的业务转型——将零部件业务转向了可穿戴设备,强化了VR事业。
2021年半年报显示(等2021年年报发布),当期智能硬件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210.83%,占营收比重从23.16%提高到37.01%,主要是VR虚拟现实、智能无线耳机等产品销售收入增加。 歌尔股份也重回千亿市值。 歌尔股份2022年3月29日晚间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歌尔股份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782.21亿元,同比增长35.47%;实现净利润42.75亿元,同比增长50.09%。 其中四季度营收254亿同比增长不到10%在以VR为代表的智能硬件高速增长的大背影下这个营收增速显然是不及预期的。 而且智能硬件营收高达328亿,但大市场增量并不如预期乐观——根据IDC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VR虚拟现实产品出货量为约936万台同比增长约68.6%全球AR增强现实产品出货量为约33万台同比增长约13.8%看起来还行但936万台的出货量远低于市场早期1500万台的乐观预测值。
但在果链产业困顿局面下,这仍然可以说是好运气降临在了歌尔股份的头上。 歌尔股份多年前就在布局的VR产业在2015年前后那波虚火过后深受广大投资者质疑和吐槽,而这次又重新强化这部分产业,是在果链产业链条困境无解之下冒着巨大压力和风险的奋力一搏。 但幸运的是,元宇宙概念的兴起适时而至。 先期布局的歌尔股份有机会成为了元宇宙大厂Meta(原Facebook)的代工厂。
歌尔股份占据Meta(原Facebook)Oculus产品以及PSVR等主流VR头显的绝大部分代工份额,而Oculus产品系列是目前全球VR一体机市场出货量最大的产品线,资本市场因此预判这会支撑歌尔股份在智能硬件营收上的增长空间。 单从代工产业与营收来看这一判断没毛病。 国际数据公司IDC给出的预测也可以佐证——VR/AR设备到2024年约有7670万台市场出货量,复合增速超过80%。
对于传统资本市场而言,他们会认为歌尔股份如果能够继续维持Meta(原Facebook)的独家供货关系,就有望复制airpods的奇迹找到下一个支点;这意味着歌尔股份通过VR摆脱了果链阴影。 去年8月15日,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在2021微型显示光学技术大会上给了市场又一次信心,说歌尔股份已经占据全球中高端AR/VR市场70%的份额,并已经有世界领先的12英寸纳米压印生产线,将可以成为全球领先的AR/VR产业基地。
结合前述分析和判断,资本市场闻风而动,8月27日,277家机构调研前往歌尔股份调研。 2021年半年报显示持仓机构数量由一季度的77家大增至921家。 可见资本市场疯狂追捧歌尔股份。 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二季度新进股东包括明星基金经理冯波管理的易方达研究精选、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三组合,全国社保基金六零一组合则继续持有。
“自废”始末
姜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潍坊无线电八厂工作,任职一个微型话筒的车间技术员。 那时的姜滨到处出差,见识了市场的魅力远比车间要大得多。 但很快潍坊无线电八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恰逢20世纪90年代下海创业潮,姜滨也成为下海浪潮中的一员。 第一次创业很成功,姜滨和他的合伙人技术过硬,公司很快就赚到了钱。 但当姜滨主张用赚来的钱投入生产扩大规模时却没有人支持他,公司也就解散了。 姜滨开始了单枪匹马的创业之路,2001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创办歌尔股份。
技术出身、见多识广的姜滨在这个时代显示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素养。 歌尔股份还是从最熟悉的话筒做起,但他很快发现低端市场散乱差的局面,果断砍掉了80%的客户,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打造当时业界最领先的消音室。 他后来接受采访说过当时的心态,“(你要)有一种往死里做的勇气,这个行业没有老二,你必须干到极致才可以。 ”他要求歌尔股份要专注于一种产品,做精,做透,做到产品质量可以拿到国际上与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产品媲美。 他极致的发挥了自己的天赋,向当时是麦克风行业当之无谓的老大哥松下电器学习,也舍得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2004年歌尔股份研发出第一款蓝牙耳机,成为当时国产最优产品,姜滨也因此被人们称作“蓝牙一哥”。
但代工还是这个时代歌尔股份最主要的营收业务,歌尔股份的客户群包括苹果、三星、华为、小米、惠普、联想等众多知名企业,此后几年发展顺利,2008年,歌尔股份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信息产业上市公司;2010年,智能手机行业开启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歌尔股份成为苹果代工厂,为苹果代工蓝牙和微型麦克风等电子声学产品。 这年年底,歌尔股份的市值突破200亿。 此后的8年时间,歌尔股份股价稳中上升,市场营收也不断创新高。 但如前文所述,2018年开始凸显果链代工厂的制约,陷入困境。 这才有了前文所述业务转型的事儿。 但放在这个企业发展脉络中看,转型以ARVR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是姜滨思虑再三之后,为歌尔擘画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也是歌尔摆脱苹果阴影、超脱代工厂,迈向研发制造与品牌一体化的“伟大公司”。
我们可以借此梳理一下歌尔股份的VR成长路径。 2013年签下了索尼VR眼镜Playstation的代工订单;这个时期姜滨就已经留心到全球VR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不可谓不超前;2014年,歌尔股份参股歌崧光学,涉足VR镜片;2015年收购AM3D,这是一家丹麦音频技术公司,拥有3D音效增强和环绕音效算法;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年歌尔股份还内部孵化了小鸟看看,有用自主品牌pico,具备了技术研发、品牌生产和内容之中的综合能力,打通“硬件+软件”、“B端+C端”的布局。
盘点一下在这几年间整个VR市场的跌宕,你会理解此时的姜滨,还不到五十岁,还有着一点远见和一丝倔强。 2014年,Facebook收购Oculus“布局未来”,在Facebook的带领下,Google、三星、微软、HTC、Sony纷纷入场,这一年也被誉为“VR元年”;但产业发展尚未成熟,信息传输、3D眩晕、屏幕沉浸感等技术无法支撑VR的体验,内容公司也纷纷退场,VR产业链迅速陷入滑坡式衰退。 这个时期适逢歌尔股份在果链也遭受着困难,小鸟看看更成立歌尔股份的包袱,在2014至2019年VR的利润贡献微乎其微,这也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在投资者平台上质问歌尔股份为何要在一条注定看不到光的路上刚愎自用的走下去。
结合上文所述,歌尔股份和其他果链代工厂一样面临着摆脱苹果阴影的难题,但朝哪个方向走,谁都不确定。 以立讯精密选择与奇瑞造车相比,歌尔的布局似乎更胜一筹。 2020年歌尔股份收获Oculus的新一代VR独供大单;2021年歌尔增持小鸟看看,持股比例达到42%。 拥有代工带来的营收和现金流,拥有小鸟看看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歌尔股份似乎在元宇宙建构的伟大产业布局中拔得头筹,引领一个新的时代的脉搏。 然而,2021年8月29日,小鸟看看被卖掉了,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北京星云创迹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0.87%。
如果一定要细究歌尔股份卖掉的逻辑,那就是为了确保Meta(原Facebook)的代工订单,牺牲了自主研发和品牌小鸟看看——在卖掉之前,歌尔股份是Oculus的最大代工厂,又是pico的大股东兼代工厂;而pico是Oculus的直接竞争对手。 在元宇宙时代大幕徐徐打开之际,领先了的歌尔股份自废掉了多年的布局,回归到了一个中国制造业代工厂的宿命。
错与被错
我们只能喟叹,1966年出生的姜老板看见过下一个时代投来的一束光,却已没有勇气和决心迎接与面对。在卖掉VR技术研发与自主品牌一体化的资产之前,姜老板及其亲属已经在悄悄的不断的套现,累计套现70亿元,超累计分红额三倍,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2020年12月31日,歌尔股份公告歌尔集团准备发行25亿元可交换债券。 可交换公司债券是上市公司股东发行的可以交换成公司股份的债券,强调一下,这些债券不是用于上市公司融资,而是用于交换股东持有的股票。 歌尔股份大股东歌尔集团屡次用可交换公司债券帮助自己减持。 2017年7月,歌尔股份收到监管函,批评其控股股东、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在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累计减持公司8.75%股权但没有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的行为。 按照规定,减持比例达到5%时就应该进行披露。
统计2014年以来歌尔股份大股东歌尔集团共发行57亿元可交换债券,用于套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歌尔股份长期处于自由现金流亏损的境地。 如果姜滨筹谋并看好公司的未来,不应该急着57亿元可交换公司债券的个人套现,而是应该发可转债用来给上市公司融资。 大股东离谱的行为还不止于此。 姜滨还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实现个人套现,歌尔股份已经先后实施了三次员工持股计划,其中两次股票来源均为受让姜滨转让的股票。 借此,姜滨套现约16.32亿元。 2019年,姜滨还曾通过二级市场多次减持,套现近10亿元。 大股东减持带来的市值管理压力也被转嫁到了上市公司身上——自2018年歌尔股份累计耗资超过10亿元进行股份回购。 在自由现金流亏损的情况下,还要回购股份,这是对公司负责吗?
综上,姜滨、姜龙兄弟直接、间接花式减持,直接、变相套现超70亿元。 这与卖掉VR自主产业结合来看似乎就讲得通了——结合创始人套现行为以及背后的逻辑,也就好理解卖掉pico的行为了。 未来已至,在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不会有歌尔的身位。
未来已至
绑定大客户成为他们的代工企业是上市公司的战略,但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定价权,甚至没有议价权。 做代工厂给巨头打工更惨的是一不小心就是白忙活,看营收数据似乎也是没少挣钱,但这背后是重资产投资带来的,为了配合巨头的产品迭代代工厂需要不断投入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改进生产加工的工厂设备,以及大客户需要采购的原料都是需要代工厂垫付的,而大客户又都是赊账的。
代工厂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歌尔股份的资产负债表,2020年的数据显示固定资产、存货、应收款项和无形资产合计占据了歌尔股份83.95%的资产。 2021年报数据显示,歌尔股份总资产610亿元,但其固定资产合计.25,在建工程合计.59,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92,同比仍在增长。
总结来看,虽然每年都有经营净流入(自2015年开始净现比也不低),但由于每年大量的资产购置与投入,2008年上市至今歌尔股份自由现金流很少是正数,累计数据是亏损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歌尔股份上市累计盈利数据客观但分红很少的主要原因。 而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债,歌尔股份上市以来累计募资98.64亿元,基本上等于自由现金流累计亏损加上现金分红的金额。
那么,这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上市以来歌尔股份在代工产业链的行业地位基本上是募资烧出来的。 这是行业模式所定的,是整个代工行业的宿命。 自上市以来,歌尔股份实现的净利润基本上都小于同期投资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资产支付的现金。 歌尔股份在果链时代已经充分尝到了这个苦头,这也是他们最初想要在元宇宙时代努力打造技术研发与自主品牌的原始动力。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理解歌尔股份孵化VR技术研发与自主品牌一体化的资产,战略雄心值得钦佩,市场前景充满想象。 再加上元宇宙概念火热的时机正好,肉眼可见的Oculus的产品爆卖,市场对公司重拾信心,2018年业绩、股价双跌之后歌尔股份的市场营收和股价很快又重新回到高点。
然而歌尔股份给自己挣得的跨越一个时代的先机,瞬乎而至又颓然凋谢。 可以想象,在未来给Meta(原Facebook)代工的一段时间里,它在果链所有的经历有可能全部再来一遍。 但是,这次,它没有了摆脱Meta代工产业链寻找新的出路的机会了。 因为,Meta今天在元宇宙世界的努力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元宇宙建构与重构的产业逻辑。 元宇宙世界的本质是数字化,但驱动人类前往的动力是去中心化,也就是变革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被寡头垄断的局面,形成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价值互联网格局。
因此,可以判断,在元宇宙建构进程中,Meta会给元宇宙带来很多技术、产品的迭代和虚拟应用的场景实践,但随着以价值回归用户为主线的元宇宙重构过程中,会有大量原生态的元宇宙应用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原生态的硬件诞生并成为主流。
因此,在这个人类向往着数字化和前往元宇宙过程中,以歌尔股份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定位为代工厂,将会沦落到比上一个时代还要悲惨的局面,难以有像歌尔股份在去果链化之后再次抱上Meta大腿代工的机会。 但这不代表中国制造在元宇宙时代没有了机会。 我们认为物理世界经济总量与元宇宙世界经济总量会有此消彼长的趋势,在未来几十年间可能逐渐达到一个临界点——人类经济活动大部分在元宇宙世界(虚拟数字化空间)进行。 当大多数经济主体基于区块链技术和token机制所吸引,那么中国制造在元宇宙产业中的机会在于元宇宙建构过程以及物理世界物质资料的提供。
中国制造如何摆脱在元宇宙时代再次沦为代工厂的宿命,这是需要前沿科技敬意与实体制造企业以及资本投资机构共同筹谋解决的命题。
技术+人才双管齐下,解析高端人才更青睐比亚迪的底层逻辑
如今,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逐渐进入中高端已然成为大趋势,但在一些关键节点上,技术上被“卡脖子”仍是普遍现象,也导致多个产业发展受阻。 新能源车产业算是个例外,在建立了世界长最完善、最高效的产业链后,逐步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土,也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自主、可控的背后支撑,是拥有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其中一家中国车企算是中国企业崛起的代表之一,它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辟蹊径——它在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后,就做出了爆款国民车,它在诞生之处甚至并不是一家车企,而是做电池起家的手机供应商,它在过去20年间获得了资本和市场的垂青,它靠电池结合整车技术制霸新能源,它叫“比亚迪”。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乘用车销量为1,248,161辆,不仅拿下了中国汽车销冠,同时也是世界新能源车销冠,助力中国智造以实力出圈。 而在这组数据的背后,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比亚迪2023年校招总人数达3.18万人、博硕占比61.3%以上、属于研发人员占所有校招人数的80.8%」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
要知道,过去几年应届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更青睐的行业多为教育、信息软件、AI、芯片等行业或方向,即便在新能源趋势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吸引力大增,但中国市场不仅有一众传统合资巨头抢人,还有新势力以及自主品牌友商的明争暗斗,如此内卷之下比亚迪仍能吸引到如此多高端人才,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换道超车,技术决定发展上限
中国制作转型升级,最欠缺的是原创能力,或者说技术研发底蕴。
1995年比亚迪成立,2000年它成为摩托罗拉第一个锂电池供应商,2002年它又攻下了诺基亚,正是这样一个生产锂电池的供应商,在2003年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然而2005年比亚迪就向世界证明比亚迪也可以造国民神车。 正是在那一年9月比亚迪F3上市,并用不到一年时间成为最快销量破10万的自主品牌爆款。
实际上,在收购秦川汽车之际王传福就说“西安秦川可作为进军电动汽车市场之切入点”,F3只是比亚迪电动汽车大战的第一仗。 所以早在2002年,比亚迪就开始研发电动车的半导体,其后的2006年比亚迪推出纯电动概念车F3e,比特斯拉还早两年。 再到2008年,比亚迪推出旗下首款DM车型F3DM,也是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并逐渐实现商业化,比亚迪在独辟蹊径的路上「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当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年)》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是以纯电驱动,并将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升到新高度时,比亚迪早已沉淀近10年,它并非市场的沉淀,而是科技和技术的沉淀——
从商用车到家用车、从王朝到仰望、从“刀片电池”到超级混动,再到“云辇”技术,比亚迪可能自己都想不到曾经拼命模仿的丰田,如今推出的首款纯电轿车bZ3竟会套上自己的“三电”技术。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或许有人会将比亚迪的成功归功于“预判对了风口”,而在我看来,比亚迪的成功逆袭更在于秉承“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成立28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落地拔高了中国品牌发展的上限(2022年,比亚迪的研发经费为202.23亿元,其中汽车项目开支为162.80亿元。 这一数字比2021年的汽车研发经费增长了2.14倍,比2020年增长了3.92倍。 )。
逆势下发力,构建“人才鱼池”护城河
面对如今极其内卷的市场环境,比亚迪的先进技术一个接一个的推出,其内部有一个比喻叫“技术鱼池”,形容技术储备指丰厚,随时捞出来一条大鱼,就能引领行业的发展。
然而,在“技术鱼池”的背后,所有技术研发和创新势必无法脱离TOP院校人才的储备及扩列,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颇具「长期主义」的想要打造“人才鱼池”——舍得投入,重视人才,最终才能构建比亚迪的核心技术护城河。
在人才储备方面,到2022年底,比亚迪的工程师数量达到了69,697人,其中博士590人,硕士7827人。 并且,同样是2023校招,相比于长城释放出的700+岗位、吉利释放出的5000+岗位,比亚迪所提供的+岗位,的确是个不小的数字,甚至岗位遍布37个城市,招聘专业覆盖50个类别。
与此同时,”明日之.百日蜕变应届生训练营”,也是一项始自比亚迪创业初期(1998年)的传统人才培养项目,意在培养与公司同频共振的新比亚迪人。 而在博士后的培养上,比亚迪于2017年经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批设立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首批博士后人才培养。 2022年设立全国首批备案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人才培养迈进规模化,2023年已在深圳、重庆、西安三地形成“三站三基地”博士后培养新格局,培养人数连年攀升。
事实上,可观的薪资、充裕的HC、快速的录用进程,只是比亚迪吸引人才的部分因素,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第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要选对赛道”,而比亚迪所处的无疑是一条极具想象空间的赛道——根据数据显示,在收到2023届应届生投递人数同比增长最多的新赛道TOP10中,比亚迪业务几乎都有涉及。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已经成为2023届TOP院校应届生最多搜索的关键词之一,其热度不亚于运营、华为等热门岗位或企业。
另一方,在抢人大战时期新势力们频频开出诱人高新的背景下,比亚迪依旧更受应届生追捧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应届生也会担心新势力的长期生命力,对比之下,比亚迪作为国内规模首屈一指的新能源车企,资金链稳,风险低,强大的体系也能够包容应届生慢慢成长。
阿川说车:
不难预见,在新能源车高速发展的时下,新能源车所涉及到的市场与行业最紧缺、最抢手、最优价值的资源之一便是人才。 而作为国内规模首屈一指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以及应届生,好在秉承“造物先造人”人才培养理念的比亚迪也确实展现出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决心与行动。
显然,对于比亚迪来说,集合了传统车企丰富造车经验和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又具备新造车品牌的活动与果敢,再加上成熟的技术/人才储备体系与吸引力,才是比亚迪在当前复杂市场形势下的最大优势。 比亚迪对技术和创新的执着与追求让他们成为了中国企业逆势而上的典范,但也意味着他们将肩负着比其他品牌更重要的使命,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比亚迪的下一个十年,也许也会与中国TOP院校应届生的去向也息息相关。
发表评论